新的一天,韩忠彦仍然在吃瘪中度过。
即便有了枢密院的调令,有了歩军司给的支援,他还是一个兵也没拉回来。
当他再次来到工地的时候,苏轼的人拦住了他。
想抓人,可以,拿名册出来。
名册他当然有,只是那名册上只有两千人,而且现在都成了真的逃兵,估计已经到了黄河北岸。
眼前的这些,即便有名册也不能往外拿,这可都是边军,拿出来不是给政敌送把柄么。
眼下局势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父亲没真的动武,朝廷也没追究他的跋扈,一切都在心照不宣中进行。
只有平稳落地,韩琦才能继续当大宋的忠臣,朝廷才能容忍他这个桀骜不驯的豪强世家。
所以,他只能吃瘪。
这些边军的穷鬼丘八,眼睛里看见三贯的工钱连军籍都不要了,一个个抻着脖子喊自己是流民。
他没法证明眼前的流民就是自己的兵,虽然这帮人一嘴黄土味儿。
他不顺,韩琦却顺得很。
财经周刊的文章一发,不明就里的文坛和市井,立马将韩琦抬举到了一个“救世贤臣”,范仲淹第二的程度。
君臣同心,一致要发展民生,振兴经济,咱大宋要好起来了。
韩琦所到之处,同僚多有夸赞,纷纷表示对新任领导人的支持。市井之中,更是连他两伐西夏的说书都出来了。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民心所向。
只不过这个方向么,并不像韩琦枢密使打算的那样,恰好背道而驰罢了。
仁德殿,赵顼书房。
他听了皇城司陈公公的汇报,乐的直拍大腿。
“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高帽子戴上去,看他怎么摘!钱氏还是太小气了些,户部不是还有几处闲置房产么,你让他们挑一挑,找一个合适的腾出来先让他们用着。”
听说财经周刊办在曹佾的园子里,赵顼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己这个天子做的不到位嘛,支持者居然还得从敌方那里拉拢资源,是不是显得自己不够贤明。
“告诉吕工著,宰相更替之际,稳一稳朝局,影响和谐的弹章先别收。”
拉偏架,让韩琦多难受一会。
“咱们也别闲着,京城七品以上官员,从明日起,皆可上书言新政事。奏章礼部收了,直接送到韩相公那去。”
陈公公一乐,咱这官家也学坏了啊。
韩琦入京的第三天,小朝会。
今天他准备办两件大事,第一件当然是将苏轼的督办权收了,由自己给马政案进行定性收尾。
第二件,就是要讨论国债处置权的问题。
小朝会,只有两府相公和六部三品以上官员参加。全加一块,一共七十多个人,连崇政殿都塞不满。
赵顼临朝,两宫垂帘。
富弼领衔汇报了一下秋税的事项,然后时间就交给了韩琦。
第一件,逼宫的那天实际上就已经达成,今天只是走个手续,很快就整理清楚。
第二件么,他刚一出口,立马就跳出来一个人反对。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