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彦喝了一壶闷酒,下午又托了人讲情,中间还塞了两百贯钱,终于请动了禁军。
指挥使派了一个都统领,签发了八十个人归小衙内调遣。
人虽然少,好歹算是有了合理合法的搜查手续。他一路去东城外抓人,却错过了城里正在逐渐升温的舆论。
一夕之间,《五年十问》飘荡在每一个酒楼会馆茶肆。
财经周刊增刊,向全大宋所有有志之士,征集治国方略。要是不懂啥意思,你就当求贤令好了。
此次活动,由著名教育慈善家李长安赞助,由御史台官办邸报承办,旨在为献计献策,振兴大宋朝廷。
不分籍贯,不看身份,凡是有思路、有想法的,都可以投书到周刊。
若是写得好,会获得登载,并且得到每个字五文钱的稿费。
当然,觉得投书太麻烦,也可以来参加稷下学宫组织的集会,现场交流。
经过讨论沉淀下来的优秀成果,周刊将整理之后,装订刊印,送给枢密使韩琦作为施政参考。
一时之间,开封城里的士子们疯狂了。
投书还得拉关系送礼给人拍马屁,现在直接扬名的机会来了。平时夸夸其谈,现在谁不写策论投出去,谁就是废物。
士子如此疯狂当然能够理解,最为奇怪的是,商人们居然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
首先,他们发现了赞助人是李长安,这个人从不无的放矢,说明事情跟钱关系很近。
其次,王安石要加税,韩绛也要加,难道换了韩琦就不加了么?眼下经济萧条,银钱匮乏,要是韩琦不懂经济乱加税,大家的买卖还做不做了,就是自己不投书,也得找个士人帮自己发声。
这样,当韩琦第一天正式到枢密院坐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用奇怪的眼光审视他。
厉害呀,王安石被李长安喷成狗,你看韩琦一回来就拉拢了李长安,这手段果然高明。你看到底是老臣,多会形象包装,多会给自己造势,这礼贤下士的名声看样要载入史书啊。
第一天上班,主要就是交接手续,跟主管官员对齐一下项目信息。
等到下午的时候,终于有人跟他说明了情况。
“嗯?这李长安什么主意?”韩琦聪明绝顶,也没想到对方的动机。
示好来麻痹自己么,不太像,毕竟前天刚刚嘲讽完,而且这也不是富弼这帮人的作风。
苦思良久,他也没能想明白。
欧阳修也在枢密院,他负责编修司,基本上不管正事儿。主官韩琦来了,他就称病,连拜见都欠奉。
看见财经周刊的文章,他不由得连连点头。
这才是君子之争嘛,在大宋朝,无论如何也不能伤了士大夫的体面。人人追求成圣,这才是君子盛世。
于是,他也凑趣,针对屯田问题,写了自己的看法。
在京城当中,《五年十问》所到之处,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朝政关心的热情。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关心朝政,朝政就关心你。
现在,李财神站出来了,让大家有机会跟宰相对话。如果大家还装哑巴,那就会接着出现王安石,接着出现青苗法、市易法、保马法。
人不能为自己争取利益,老期盼强人伟人,那就活该只能跪在地上给人当奴才。
宋人不喜欢当奴才,于是每个了解到信息的人,都开始积极思考,想尽办法凑出一条建议,发给财经周刊。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