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在体内完成最后一次循环,最终汇聚在丹田处,化作一团温和的气团静静蛰伏。
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气,不再是之前那种随时会倒下的虚弱,而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舒坦——像是劳累了一辈子的人,终于睡了个安稳觉,醒来时神清气爽,连思维都变得格外清晰。
他想起刚才赵国强的话,想起那张在清华园里待了半辈子的藤椅,想起黑板上那些熟悉的数学符号。
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扶着藤椅的扶手,竟自己站了起来。
“我……我能走了?”他试探着迈出一步,脚步稳健,没有丝毫踉跄。走到黑板前,他伸出手,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黑板,那触感真实而熟悉,仿佛从未离开过讲台。
当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清晰的“π”时,眼眶突然湿润了。不是因为疼痛,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失而复得的喜悦——那是重获新生的感动,是能再次为祖国的数学事业添砖加瓦的激动。
赵国强站在一旁,看着老人挺直的脊梁、清亮的眼神,还有黑板上那工整的符号,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青铜神鼎的圣水,不仅修复了老人的身体,更唤醒了他心中对科学永不熄灭的热忱。
熊庆来转过身,看向赵国强,深深鞠了一躬。这一鞠躬,不再是老者的孱弱,而是一位科学家对守护者最郑重的敬意:“后生,多谢你……让我还能继续写我热爱的公式。”
阳光透过空间的天幕洒下来,落在老人的白发上,竟泛出几分柔和的金光。
黑板上的“π”字,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像是在宣告:属于熊庆来的数学星空,重新亮起了。
当又一位科学家被送入空间,赵国强站在中央广场上,看着眼前这些曾在历史中蒙尘的名字:姚桐斌正在调试新的材料试验机,萧光琰的炼油装置喷出蓝色火焰,董铁宝的计算机发出第一声启动的蜂鸣,熊庆来在给年轻学子讲微积分……
董铁宝走到姚桐斌身边,指着屏幕上的火箭结构:“用我的逻辑电路控制你的材料强度检测,效率能提升5倍。”
陈绍澧拍着萧光琰的肩膀:“你的页岩油裂化技术,配上我的新型催化剂,出油率能再提高10%。”
熊庆来看着周华章的经济模型,笑着说:“当年我教你的微积分,终于用到正地方了。”
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他们的笑声与实验室的嗡鸣交织在一起。赵国强望着这一切,腰间的玄铁长刀不再冰冷——它斩断的不是仇恨,而是命运的枷锁;它守护的不是杀戮,而是科学的火种。
夜幕降临,空间里的灯光如繁星点点。
赵国强知道,1968年的外界依旧风雨飘摇,但在这里,一群科学巨匠正用智慧的光芒,为祖国的未来铺路。当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特殊渠道传回外界,当104机的升级款在现实中启动,当新型催化剂让炼油厂的烟囱冒出洁净的烟,那些被改写的历史,正在无声地诉说:
有些名字,永远不该被遗忘;有些光芒,终将刺破阴霾。而他,赵国强,将继续做那个守护者,让科学的星空,永远明亮。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