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章二年正月的长安,年味尚未完全消散,
此时的大唐,经历两朝积累,国力已达鼎盛,
东灭高句丽、西定吐谷浑,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咸海,四方藩属皆遣使朝贡,
正是“天可汗”威名远播之时。
但李治心中清楚,盛世之下暗藏隐忧:
宗室诸王虽然遵制驻守各地,却有少数人借“皇亲”身份私蓄兵力;
开国功臣后代多居高位,部分人倚老卖老,对中枢政令阳奉阴违;
更有地方刺史借“均田制”松动之机兼并土地,民生渐有怨言。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按品阶排列的文武百官
“自朕登基以来,宗室诸亲辅佐社稷,或守边疆、或理州郡,皆有辛劳。”
李治的声音有些许疲惫,
“今朕欲循周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册封诸王嫡子为郡王,诸位以为可行否?”
话音刚落,尚书右臣崔知悌立刻出列,手持笏板躬身道:
“请皇上三思!
诸王本就已受封亲王,食邑千户,
若再封其嫡子为郡王,食邑两千户至三千户,
恐怕会致宗室爵位过滥。
且郡王虽无兵权,却可以领地方租税,
若诸郡王暗中联结,若是分权于中央,恐怕会重蹈汉初七国之乱覆辙啊!”
崔知悌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几位宗室出身的官员面露不悦,纪王李慎之子李续忍不住上前一步:
“崔大人此言过矣!
我等大唐宗室历来忠君爱国,绝无二心,
皇祖父当年‘降郡王为县公’,
已经是约束宗室之良策,如今皇上欲封诸王嫡子为郡王,
不过是皇上仁德,恩及皇族嫡系,让宗室子弟能更体面地辅佐朝堂,
何来‘暗中联结、分权中央’之说?
崔大人拿汉初七国之乱作比,岂不是将我大唐宗室比作汉初谋逆之辈?
这不仅是对皇族的不敬,更是小觑了皇上对宗室的约束之能,
如今我大唐有宗正寺严格管控宗室动向,有吏部考核宗室任职,
诸王嫡子即便封了郡王,也无实权干预地方,怎会重蹈覆辙?”
李续话音刚落,站在宗室官员队列中的虢王李凤第三子李宏也上前一步,
拱手道:“李续所言极是!当年皇祖父定‘亲王-郡王-国公’爵位体系,
本就为了‘亲疏有别、恩威并施’,
如今皇上封诸王嫡子为郡王,正是遵循祖制,彰显皇族血脉的尊贵。
崔大人担忧爵位过滥,可曾想过,若嫡子只能从国公起步,反倒是坏了祖制规矩,
让天下人觉得皇上薄待皇族,寒了宗室辅佐之心?
届时宗室与中央离心,才是真正的隐患啊!”
崔知悌见群臣多有反对,脸色更沉,却仍坚持己见:
“诸位大人只看恩宠,不顾隐患!
汉初七国之乱前,朝廷亦以为宗室无忧,可一旦诸侯势力积聚,便生祸端!
今若封诸嫡子为郡王,虽眼下无患,但若后世君主宽厚,逐步放宽约束,岂不是为子孙留下祸根?
治国当以长远为重,不可因一时仁德,埋下百年隐患!”
殿内议论声愈发嘈杂,几位武将出身的官员也忍不住开口,
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沉声道:
“崔大人顾虑财政、兵权,老夫理解,
但我大唐如今国力鼎盛,高句丽刚平,府库充盈,供养些许郡王食邑并非难事;
且郡王无兵权,地方军政皆由朝廷任命的都督、刺史执掌,何来‘分权’之忧?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