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2 / 2)

景泰元年(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率领瓦剌主力大军,挟持着英宗朱祁镇,兵分三路直扑北京。东路军进攻古北口,西路军进犯居庸关,也先则亲率中路军主力经紫荆关突破长城防线,于十月十一日抵达北京城下。瓦剌军扎营于西直门外,号称十万大军,连日派人辱骂挑战,企图诱明军出城决战。

面对强敌压境,于谦召开战前军事会议,确立了"出城迎敌,固守待援"的作战方针。他力排众议,主张将主力部队部署于九门之外,主动迎战瓦剌骑兵,而不是龟缩城内被动防御。"若闭门不出,敌军必以为我军怯战,士气更盛;出城列阵,则可示我军死战之心",于谦向将领们解释道。随后,他颁布了严厉的军令:"诸将率师出城,列阵于各门之外;城门全部关闭,擅自开门者斩;将领临阵脱逃者,斩;士兵抛弃将领者,后队斩前队!"

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做出了周密安排:总兵官石亨率主力列阵于德胜门,抵御也先的正面进攻;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自己,则与石亨一同镇守最为关键的德胜门——这里是瓦剌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注定将成为主战场。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也先果然首先对德胜门发起猛攻。瓦剌骑兵凭借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的优势,向明军阵地发起冲锋。于谦早已料到敌军会有此一招,提前在德胜门外的民居中设下埋伏,并派少量骑兵前去诱敌。敌军见明军兵力薄弱,果然全力追击,陷入了明军的包围圈。随着于谦一声令下,埋伏在民居中的火炮、神枪同时开火,瓦剌骑兵纷纷倒地。石亨趁机率领精锐骑兵从侧翼发起反击,瓦剌军阵脚大乱,仓皇败退,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当场战死。

德胜门失利后,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守将都督孙镗率部奋力抵抗,但瓦剌军攻势猛烈,明军渐渐不支。就在危急时刻,石亨率领援军从德胜门赶来支援,于谦也派神机营火速增援。在两路明军的夹击下,瓦剌军再次大败,被迫撤退。十月十四日,瓦剌军转而进攻彰义门,于谦令副总兵武兴率军迎战。武兴采用"车骑协同"战术,以战车阻挡骑兵冲锋,再以火器攻击,瓦剌军死伤惨重。然而,就在明军即将获胜之际,部分太监不顾军纪贸然出击,打乱了明军阵形,武兴不幸中箭牺牲,彰义门形势危急。于谦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都督王敬率军驰援,最终击退了瓦剌军,守住了阵地。

在这场持续数日的激战中,北京城的百姓展现了空前的爱国热情。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登上城墙帮助明军搬运武器弹药,有的在城下放火焚烧瓦剌军的粮草,还有的甚至拿起菜刀、锄头加入战斗。有位名叫程通的读书人,带着全家老小登上城墙,向瓦剌军投掷石块,他说:"于公为保卫京城呕心沥血,我辈百姓岂能坐视不理?"这种军民同心的场景,成为北京保卫战中最动人的画面。

也先率领的瓦剌军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损失惨重,士气日益低落。更让也先担忧的是,于谦早已派将领率军袭扰瓦剌军的后方补给线,同时各地援军正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赶来。随着天气转寒,瓦剌军的粮草和御寒衣物都出现了短缺,而明军的防守却愈发坚固。十月十五日,也先意识到攻占北京已无可能,且担心退路被明军切断,于是连夜率军撤退。于谦得知后,立即命令石亨等人率军追击,又令神机营沿途伏击,斩获瓦剌军数千人,夺回了大量被劫掠的物资。十一月初,瓦剌军全部退出长城防线,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四、社稷功臣:历史的铭记与沉思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犹如一剂强心针,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大明王朝。这场战役不仅成功击退了瓦剌军的入侵,保全了北京这座政治中心,更避免了明朝重蹈南宋南渡的覆辙,为华夏文明的延续立下了不朽功勋。正如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所言:"于公以一书生,砥砺狂澜,屹然不动,坐使社稷,危而复安",于谦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诠释了何为"社稷之臣"。

这场战役的胜利,首先归功于于谦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作为一名从未指挥过大规模战役的文官,于谦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他提出的"固守京师"主张,粉碎了南迁派的妥协阴谋;他确立的新君地位,瓦解了也先的政治要挟;他制定的"出城迎敌"战术,充分发挥了明军的火器优势;他实施的粮草调配方案,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现了高超的统筹规划能力。

其次,这场胜利是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的结果。于谦的坚定决心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将士的士气。从将领到士兵,无不抱着"与京城共存亡"的信念奋勇作战;从官员到百姓,无不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这种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明军能够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记载:"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明朝军民在明景帝领导、于谦主持下开展的一场成功的首都保卫战",这场胜利属于每一个为保卫家国而战的人。

北京保卫战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在军事上,于谦在战役中运用的"车骑协同火器优先"等战术理念,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两百年后,袁崇焕镇守宁远时,仍沿用了彰义门之战中的火器战法;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继承了于谦的军事思想。在政治上,这场胜利暂时稳定了明朝的统治秩序,为景泰年间的社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德胜门箭楼上"固若金汤"的匾额,不仅是对这场战役的纪念,更成为中华文明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然而,这位社稷功臣的结局却令人扼腕。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贞、石亨等人为谋取私利,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被瓦剌释放回京的英宗朱祁镇复辟。为了给这场政变寻找合法性,徐有贞向英宗进谗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英宗虽知于谦有功,但在权力诱惑下最终还是下令处死了这位忠臣。于谦被杀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百姓无不痛哭流涕。抄家的官员发现,这位身居高位的兵部尚书家中"门第萧然,不容私谒",除了皇帝赏赐的物品外,竟无任何私产,唯有书房中悬挂的"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见证着他一生的清廉与忠诚。

历史终究会还英雄以公道。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追赠太傅,谥号"忠肃";明孝宗时,又为其建立祠堂,供后人祭祀。历代文人墨客无不敬仰于谦的气节与功绩,袁裘曾评价:"谋国之善,古未闻也",屠隆则称其"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于谦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他的精神跨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望1449年的那场生死决战,于谦用一介书生的肩膀扛起了家国重任,用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不朽传奇。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一座城市,更扞卫了一种精神——那是临危不惧的担当精神,是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是清正廉洁的为官精神。正如于谦在《石灰吟》中所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既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数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北京城头,仿佛仍能听到当年的战鼓轰鸣,看到那位白发官员身披铠甲、屹立城头的身影,那身影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