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1 / 2)

正统十四年(1449年)深秋,蒙古瓦剌部的铁骑踏碎了居庸关的晨霜,挟持着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如黑云压城般直逼北京。此时的大明王朝,刚刚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毁灭性打击——五十万京军精锐覆没,开国以来积累的军械粮草损失殆尽,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仿佛靖康之耻的阴霾正再度笼罩华夏。就在这社稷危亡的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以文官之身扛起护国重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北京保卫战,书写了一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千古传奇。

一、土木惊变:帝国的生死关头

明朝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来,京师便成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入侵的前沿堡垒。到正统年间,经过仁宣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虽称强盛,但潜藏的危机已逐渐显现。宦官王振凭借英宗的宠信专擅朝政,不仅大肆排挤正直官员,更在边防事务上屡出昏招——他克扣瓦剌贡使的赏赐,激化了与蒙古部族的矛盾,又怂恿英宗效仿成祖北征,最终将帝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以明朝失信为由,兵分四路南下侵掠。在王振的极力撺掇下,年仅二十二岁的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阻,贸然决定御驾亲征。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实则仓促拼凑而成,粮草军械准备不足,指挥系统更是被王振搅得一团混乱。大军出发后屡遭风雨,军心涣散,又在王振的反复折腾下多次变更行军路线,最终在八月十五日被瓦剌骑兵围困于土木堡。

缺乏水源的明军陷入绝境,也先趁机发动总攻。蒙古铁骑如潮水般冲破明军阵营,明军将士虽奋力抵抗却难挽败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名高官战死,王振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最令人扼腕的是,御驾亲征的英宗朱祁镇竟沦为瓦剌俘虏,成为也先要挟明朝的"奇货"。当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师大震,百官恸哭",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时的北京城,防务形同虚设。京军精锐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剩余守军多为老弱病残,不足十万之众,且缺乏训练。国库空虚,粮草仅够支撑数月,武器库中能正常使用的弓矢甲胄不足三成。更致命的是,朝廷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翰林侍讲徐有贞以天象变异为由,散布"天命已去"的谣言,极力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不少官员竟纷纷附和。

南京虽是明朝的留都,保存着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但一旦迁都,北方半壁江山必将拱手让人,南宋偏安一隅的悲剧很可能重演。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在朝堂之上怒声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这声怒吼如惊雷般震醒了迷茫的百官,也坚定了监国朱祁钰固守京师的决心。八月二十日,于谦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主持京城防务,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生死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二、临危受命:文官的防务布局

接过兵部尚书印信的于谦,面临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但这位素来以刚正清廉着称的官员,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保卫北京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人心与意志的较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于谦以雷霆手段展开了一系列部署,用铁腕与智慧为北京城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

稳定人心是于谦的首要任务。土木堡之变后,宦官王振的党羽仍在京城作威作福,百姓怨声载道。于谦当即奏请监国朱祁钰,下令诛杀王振余党马顺、毛贵等人。当锦衣卫将马顺等人押至朝堂时,百官激于义愤,竟一拥而上将其打死。于谦当机立断,拉住惊慌失措的朱祁钰说道:"顺等罪当死,打死勿论",并宣布王振余党罪状,人心由此大振。与此同时,他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者,查封囤积居奇的粮商,迅速恢复了京城的社会秩序。

解决兵力短缺问题是防务的核心。于谦一方面紧急传檄各地,征调河南、山东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以及运河沿线的运粮军,星夜赶赴北京;另一方面整顿京中剩余兵力,选拔石亨等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负责训练。石亨曾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被贬,于谦不计前嫌加以重用,这种以才任人的胸怀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经过一个月的紧急征调与整合,北京守军兵力迅速扩充至二十二万人,虽然多为临时集结的部队,但已具备了与瓦剌抗衡的基础。

粮草补给是持久作战的关键。当时北京周边的粮储基地虽有存粮,但运输困难且易遭敌军劫掠。于谦想出一条妙计:令各路赴京援军途经粮储基地时,自行携带十日口粮入京,同时征调顺天府的民船,将通州仓的百万石粮食通过运河转运至北京。这一举措既节省了民力,又避免了粮草被劫的风险,仅用半个月便完成了粮草集结,使京城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半年之久。有士兵感慨:"于公此举,使我辈无腹中之忧,可专心御敌矣"。

确立新君则是粉碎也先政治图谋的妙棋。也先挟持英宗,一路南下时屡屡以"送还天子"为名招降明军守将,不少边关将领因投鼠忌器而犹豫不决。于谦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断绝也先的政治幻想。他联合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反复上奏,力劝监国朱祁钰登基称帝。九月初六日,朱祁钰正式即位,是为明代宗,改次年为景泰元年。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也先的要挟企图,使明军得以"名正言顺地与瓦剌作战,不必顾虑英宗的安危。正如《明夷待访录》所评:"丧君有君,庙算无失,专意战守,罢诎和议",为北京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整军备战的同时,于谦还对北京的城防体系进行了全面加固。他组织军民修补破损的城墙,在城门外挖掘深壕,设置鹿角、拒马等防御工事,并将京中储存的火器尽数部署到九门之上。当时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于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神枪、火炮、火箭等武器按射程远近分层配置,形成了严密的火力网。这些举措,让原本脆弱的北京防务迅速变得坚不可摧。

三、九门决战:铁壁铜墙的扞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