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李哲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在回荡。
他的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
要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身经百战的专家,他们习惯了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新兴事物,习惯了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李哲的理论,却颠覆了他们固有的认知,让他们一时语塞,无法找到有效的反驳。
甚至连那些立场最为保守的专家,也无法当场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李哲的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之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沉默像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周建民正带领着一支技术团队,在一座偏远的山区小镇,协助当地政府建设新的“申报示范点”。
他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熟练地指导着工人们安装调试设备。
趁着休息的间隙,周建民悄悄地将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留在了镇上的技校教室里。
这台电脑里,安装着一套未加密的“南方协约oS”离线百科,包含了大量关于微核技术的资料。
一周后,当周建民再次来到这所技校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喜不已。
原本空荡荡的教室里,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
他们围着十几台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代码。
技校的老师告诉他,自从发现了那台电脑里的资料后,学生们就像着了魔一样,废寝忘食地学习。
他们不仅将资料复制到了所有的电脑上,还自发地开发出了傣语界面插件,方便当地学生使用。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几个学生利用这些资料,成功修复了一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数控机床。
这台机床已经报废多年,一直被堆放在仓库里,原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重见天日。
周建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然后将照片传回了华芯科技的总部。
他在照片
他相信,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青藏高原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野外工程师张立诚,正带领着一支科考队,进行一项关于冰川融化的研究项目。
一天,当他们在牧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张立诚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年轻的藏族牧童。
这位牧童名叫扎西,他皮肤黝黑,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他热情地邀请张立诚他们到他家做客,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件他自己制作的“宝贝”。
那是一台用太阳能板供电的自制设备,外壳是用废旧的塑料桶改造而成,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屏幕上显示的,赫然是“微核系统”的主界面。
扎西兴奋地告诉张立诚,自从收到那个神秘的U盘后,他就对里面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自学了基础编程知识,并结合网上搜集到的零散资料,硬是还原出了微核系统的核心功能。
他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为系统添加了一个牦牛放牧轨迹追踪模块。
这样,他的阿爸就不会再因为找不到牦牛而发愁了。
张立诚被扎西的才华和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他用手机录下了扎西演示设备的视频,却没有立即上传到网络上。
他写了一段文字,附在视频的后面:“有些成长,应该先属于自己。”
他认为,扎西的成就,不应该被过早地曝光在聚光灯下,而是应该让他尽情地享受探索的乐趣,自由地发展。
夜幕降临,张立诚躺在帐篷里,望着帐篷顶上闪烁的星光,久久无法入睡。
他打开手机,将扎西的视频,通过加密通道,发送给了楚墨。
屏幕上显示着“发送成功”的字样,但他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不知道楚墨看到这段视频后,会作何感想?
他关掉手机,闭上眼睛,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