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削减儒生数量,将其控制在三十万、甚至一个更低的数字……
这样的言论一出,朱棣和夏原吉全部一脸的不敢置信,眼底更是充满惊骇。
“嘶~”
朱棣率先贡献出了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
陈兄弟看起来挺随和,做起事情来应该是温和派,可是面对这种问题时,怎么会如此狠毒。
削减三十万甚至更多的儒家子弟,自己虽然参加过靖难之役,可那也是被逼无奈。
如今儒家虽然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还远没有到要屠杀三十万,乃至更多的儒家弟子程度。
关键是,自己下不了这个命令啊!
要知道古往今来被誉为人屠的白起,也才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那就已经让赵国的百姓,恨透了白起,恨透了大秦。
若是自己真的这样做了,不出意外,自己和提出建议的陈兄弟,就可以去继承白起的人屠称号了。
到时候,必然少不了被史书骂上千年。
对了,哪怕随着土豆、化肥的问世,陈兄弟也已经改变不了在人们心中狠辣的形象。
圣人之名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不得不说,在陈羽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朱棣感觉陈兄弟在性格上非常的割裂。
良久,夏原吉沉着声开口道:
“陈兄弟,这个提议恐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如今,因当年靖难之后,诛杀了方孝儒一干人等,就已经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引来各方声讨。”
“若是再一口气诛杀十多万读书人,到时候恐怕……恐怕地方读书人会人人自危,为了自保纷纷揭竿而起。”
“方才我们谈论和皇权如何能够从儒家手中,争夺回来话语权,目的是为了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若是因为一些极端、狠辣的计策,哪怕最终成功了,可成功的前提是要导致天下大乱,岂不是舍本逐末?”
朱棣听后点了点头,认同的看向陈羽。
诛杀三十多万读书人,哪怕他敢发动奉天靖难,也绝对不敢这样做。
到时候就明摆着将读书人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从此,皇权和读书人彻底决裂,这样的下场,是任何一位皇帝都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再者,遥想当年,始皇帝在焚书坑儒中,也仅仅是坑杀了百余名读书人,就已经被骂上了千年,三十万……
据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朱棣想都不敢想。
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陈羽听过夏原吉的劝谏之后,脸上有些哭笑不得,摆了摆手说道:
“我说老朱、老夏,你们这两个家伙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这是想哪里去了?”
“我这个人爱好和平,我口中的削减,并不是你们脑子里想的,直接让皇权借助兵权,屠杀三十多万儒家子弟。”
“而是从根本出发,也就是以后要减少天下人学习儒家学说的人数,转而让他们去学习其他的思想。”
“如今天下儒生百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读书人来说,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全部被限制死了,只能够通读儒家学说,才能够有仕途可行。”
“说白了,就是读儒家典籍和步入仕途是相互捆绑的,只要改变这一点,那么解决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只需每年的取录人数,给出一定数量的名额,给到其他读书人,如法家读书人、农家读书人、医家读书人等等。到时候,让天下读书人看到其他学说,也能够步入仕途的时候,定然会纷纷转战,从而导致儒家读书人锐减。”
“毕竟,儒家经过千年的演变,儒生百万,因此,想要通过这一条道路步入仕途,可谓是非常拥挤,但是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到时候,天下百万读书人,定然会被其他学说瓜分大半。那么,依靠被削弱一大半的儒家舆论话语权,还能够和皇权相互争夺吗?”
“我想儒家再也无法牢牢把控了吧?”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而在看到时候的其他学说,每一个学说占据一部分舆论话语权,可因为实在太少,而且不同学说之间,会因为理念、利益等产生冲突,到时候定会相互抵触。”
“那么,一个相互抵触,无法站在统一战线的读书人,一群再也无法通过舆论话语权逼迫皇权的读书人,很难再对皇权构成威胁。”
“届时,皇权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选择对待朝廷、对待天下比较有利的一家,去扶持,这一点是可以经常随着国情变通的。”
“到时候皇权重新获得舆论话语权的掌控,那么就可以放心大胆,调动全国上下的力量,去完成改革,完成一场划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
“我将这个计策取名为: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话落,朱棣一脸沉思,思索着陈羽计策的可行性。
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让天下的读书人,除了儒家学说之外,再去学习其他百家的学说。
想要完成这一步,只需要让他们见到名、利,也就是和仕途之路直接挂钩。
皇权想要完成这一步,并不是很困难。
在如今天下的百万儒生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分出相当大部分的读书人,转而去学习法家、农家、医家的学说,从而在其他竞争比较少的学说当中,步入仕途。
这么想来,最终重兴的百家读书人,将会和儒家子弟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到时候,皇权就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哪一家有利,就可以支持哪一家、打压另外一家。
如此,也不怕哪一家读书人引起骚动。
首先这样做,舆论的话语权定然是被皇权牢牢把控。
其次你这个学说的读书人不干,有的是其他学说的读书人干!
到时候,一些触及士绅阶级利益、且能够利于朝廷、利于国家、利于百姓的改革、政策,就可以畅通无阻的颁布、执行!
可谓真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朱棣在脑海中思索着陈羽提出的建议,好一会之后,重重的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陈兄弟还是陈兄弟,采用的方法,永远都是最完美的。
能够以最有效、代价最小的方法,去将事情办好。
……
千年之前,天下刚刚完成大一统,百家争鸣。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