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重生到七零,我娶了个古代媳妇> 第1173章 国学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3章 国学会(2 / 2)

那一刻,高雪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今年春天,京大的聘书寄到了国学会。信封上印着烫金的校徽,邀请她担任名誉客座教授,为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

高雪瑶起初有些犹豫,觉得自己资历尚浅,朱楠武却鼓励她:“你讲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你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感悟,这些最珍贵。”

第一次在京大讲课那天,能容纳五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高雪瑶没有用ppt,而是带了一箱“宝贝”——苏婆婆绣的手帕、周先生配的香囊、李师傅烧的茶杯。她把这些东西一一分给学生们,让他们亲手触摸、感受。

“大家看这块手帕,”她举起苏婆婆的作品,“上面的这朵牡丹,用了十二种颜色的线,每一针都要恰到好处,这是耐心;这只茶杯,李师傅烧了七次才成功,每次失败都要重新调配釉料,这是坚持;这香囊里的药材,周先生说要‘顺四时’,什么季节用什么药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她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就像当年的自己。“传统文化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生活的。它教会我们慢下来,教会我们敬畏,教会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本心。”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涌上来提问,有人问如何才能学好古琴,有人想知道去哪里可以学针灸,还有人说自己想创业做传统文化主题的民宿。

高雪瑶一一耐心解答,临走时,一个女生跑过来对她说:“高老师,我以前觉得传统文化很枯燥,听了您的课才发现,它其实很有趣,很有力量。我决定了,研究生要报考民俗学专业。”

高雪瑶望着女生明亮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就像种子,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和雨露,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传统国学会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设立了分会,帮助了上百位手艺人,培养了上千传统文化爱好者。

高雪瑶的名字,也从沪上的文化圈传到了全国。报纸杂志报道她的事迹,称她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但她总说:“我只是个搭桥的人,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坚守了一辈子的老艺人,是那些愿意重新拥抱传统的年轻人。”

深秋的一个傍晚,朱楠武难得早早回家,他推开院门时,正看到高雪瑶和苏婆婆坐在银杏树下,苏婆婆正教她绣一朵墨菊。夕阳的金辉洒在她们身上,银针在丝线间穿梭,仿佛在编织一个关于传承的梦。

“在忙什么呢?”朱楠武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高雪瑶。

“苏婆婆说,这墨菊最难绣,要绣出它的风骨。”高雪瑶抬头对他笑,脸上沾了一点丝线的碎屑,“对了,下周京大请我去讲课,你有空陪我去吗?”

“当然,”朱楠武拿起桌上的一件绣品,那是一只刚绣好的喜鹊,栩栩如生,“正好我也想听听,我们家这位‘文化使者’又有什么新想法。”

苏婆婆在一旁笑着说:“雪瑶啊,你这手艺进步得快,再过两年,就能超过我喽。”

高雪瑶摇摇头,认真地说:“婆婆,手艺可以学,但您身上的那份匠心,才是我要学一辈子的。”

银杏叶簌簌落下,落在她们的发间、肩头,也落在那方绣了一半的墨菊上。高雪瑶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但只要有人愿意走下去,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就永远不会消失。就像这银杏,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能在每一个秋天,绽放出最灿烂的金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