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重生到七零,我娶了个古代媳妇> 第1173章 国学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3章 国学会(1 / 2)

周六的国学讲座如期举行,能容纳三百人的报告厅里坐得满满当当。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听《论语》,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捧着笔记本记录,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正对着投影上的甲骨文好奇地小声讨论。

高雪瑶走上讲台,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汇聚在她身上。

她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先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这才缓缓说道:“上周有位学员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老东西?今天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温暖,“去年我去云南考察,遇见一位傣族织锦艺人,她能织出三十多种孔雀的纹样,每种纹样都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可她的女儿宁愿去镇上的工厂打工,也不愿学这门要练十年才能出师的手艺。艺人说,等她走了,这些纹样就真的没人记得了。”

台下响起轻轻的叹息,高雪瑶顿了顿,继续说道:“传统文化是什么?是苏绣里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股的精细,是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是青瓷‘雨过天青’的审美。它不是博物馆里落灰的展品,而是我们祖祖辈辈用生活熬出来的精髓,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根。”

她抬手点开身后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五年前苏婆婆的绣坊,狭小的屋子里堆满了杂物,几幅精美的绣品被随意地卷在角落。紧接着,照片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十几个年轻姑娘围坐在一起刺绣,墙上挂满了她们的作品,既有传统的龙凤呈祥,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几何纹样。

“这五年,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抢救,把那些快要消失的手艺找回来;二是传承,让老艺人带徒弟,把技艺传下去;三是创新,让传统文化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高雪瑶的目光扫过台下,“就像苏婆婆的刺绣,现在不仅能做成旗袍,还能设计成手机壳、丝巾,甚至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它活下去的方式。”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围着高雪瑶不愿散去。

一位穿着西装的年轻人递上名片,他是做文创产品的,想请国学会合作开发一系列国学主题的文具;一位中学老师握着高雪瑶的手说,希望能邀请国学会的老师去学校开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还有那位金发的外国友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原来觉得汉字很难,听了您的课才发现,每个字都像一幅画,太神奇了。”

送走最后一位学员时,天色已近黄昏。高雪瑶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几封信,都是各地的手艺人写来的。

其中一封来自陕西的皮影戏艺人,信里说,在国学会的资助下,他们建起了皮影戏博物馆,今年暑假还招到了五个年轻学员。信纸边缘有些磨损,字里行间却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高老师,这是周先生刚送来的药方,他说今年冬天可能会有流感,想在下周加一场义诊。”小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誊写工整的药方,上面列着十几味药材,旁边还标注着每种药材的药性。

高雪瑶接过药方,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是周先生特有的笔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原本已经打算关门歇业,是高雪瑶说服他留下,还帮他建了中医体验馆。

现在每周三上午,体验馆里都排着长队,既有来看病的,也有来学养生知识的。周先生常说:“雪瑶啊,我这辈子没教过这么多徒弟,现在连医学院的学生都来跟我学针灸,这都是托你的福。”

“告诉周先生,义诊的事我来安排,再请他准备些预防流感的香囊,分发给来参加的市民。”高雪瑶把药方收好,“对了,李师傅的新窑怎么样了?”

“李师傅说新窑下周就能点火,他这次尝试用古法烧制一批茶具,还融入了现代的简约风格,说是想让年轻人喜欢。”小陈笑着说,“他还特意留了一套最好的,说要送给您和朱先生。”

高雪瑶想起李师傅第一次来国学会时的样子,他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手里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包,里面是他视若珍宝的釉料配方。当时他忐忑地说:“高小姐,我这手艺,真的还有人要学吗?”现在的李师傅,不仅带了六个徒弟,还开了线上直播间,每次直播烧瓷都有上万人观看,他的作品更是成了收藏家追捧的对象。

这五年,高雪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朱楠武的公司越做越大,她便把自己应得的股份收益几乎全投进了国学会。有人说她傻,放着轻松的富太太生活不过,偏要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也有人质疑她是在作秀,想借传统文化博名声。但高雪瑶从未在意过这些。

有一次,朱楠武陪她去看望一位木雕艺人,回来的路上,他握着她的手说:“我搞芯片是为了让国家强起来,你做这些,是为了让我们的根扎得更深。我们殊途同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