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黄huánɡ鹤hè楼lóu送sònɡ孟mènɡ浩hào然rán之zhī广ɡuǎnɡ陵lín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黄huánɡ鹤hè楼lóu送sònɡ孟mènɡ浩hào然rán之zhī广ɡuǎnɡ陵línɡ(1 / 2)

唐tánɡ·李lǐ白bái

故ɡù人rén西xī辞cí黄huánɡ鹤hè楼lóu,

烟yān花huā三sān月yuè下xià扬yánɡ州zhōu。

孤ɡū帆fān远yuǎn影yǐnɡ碧bì空kōnɡ尽jìn,

唯wéi见jiàn长ɡ江jiānɡ天tiān际jì流liú。

诗文大意

故人东去与我辞别在黄鹤楼,

在繁花如烟的三月直下扬州。

一片孤帆渐渐消失碧空尽头,

只见滚滚长江向着天际奔流。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游历之后,成了家,在湖北安陆隐居了十年。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诗人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此时正是季春时节,诗人早年遍游江南,他知道此时正是扬州的烟花三月,是春光最美的时候,他既为朋友感到高兴,又心怀羡慕,同时还有深深的不舍。孟浩然登船潇洒远去,诗人久久目送,直到朋友乘的船消失在天际……

细品词句

李白喜欢广交朋友,对孟浩然尤其敬重、喜爱,他曾经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不仅把孟浩然当成诗友、知己,也当成师长。从这首送别诗中,我们就能读出这种真挚、深厚的情感。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容易懂。古人饯行喜欢选择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例如王昌龄送辛渐也是在江边的“芙蓉楼”,孟浩然要从湖北沿江而下直抵广陵(扬州),名满天下的江夏“黄鹤楼”是非常适合送别的地方。“之”是“去、前往”的意思。所以题目清楚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前往广陵。

前两句是写好友此去的方向和行程。

首句的“故人”,表明要送别的是位“老朋友”。当时的李白应该还不到三十岁,但是孟浩然对他来说已经是位“故人”了,说明二人情谊长久,深深相知。“西辞”看起来有点奇怪,孟浩然要沿江东下,为什么说“西辞”呢?这其实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讲,孟浩然面向黄鹤楼辞别,告别西面的黄鹤楼,然后顺江东下,所以是“西辞”。

第二句讲好友要去的方向。“烟花三月”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说明当下的时节:正是季春三月;同时描绘江南春意之浓、春景之美。“烟花”的理解有多种,有的说是江南的水雾炊烟与繁花的结合,有的说是“雾中看花”的朦胧美,也有的说是形容江南春天花团锦簇,远看如五彩斑斓的绚丽烟霞。无论如何理解,都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出扬州三月的绮丽与繁华。所谓“扬一益二”,老友在这最美的季节直下扬州,这一句中既有诗人的祝福,又有羡慕。这句诗也被后人评为“千古丽句”。

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目送好友远去的情景,表达深厚的情意。

第三句的奇妙之处在于:从七个字可以读出诗人目送好友渐行渐远的三个层次:一开始是“孤帆”,还能看清船帆;慢慢变成了“远影”,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碧空尽”,消失在江天交界之处。这说明诗人始终伫立凝望,尽显依依不舍之意。

但这还不够,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际上仍然在“目送”——朋友的船已经消失了,诗人还在专注地凝望他远去的方向,只看见江水随着朋友流向天际,景色空廓,心中怅惘,情思悠长,意境悠远。

这首诗在不舍中隐含祝福和向往,在怅惘中蕴含开阔和洒脱,感情真挚深厚却绝不泛滥,情味含蓄、悠长、丰富,实在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作。

讲个故事

眼前有景道不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与黄鹤楼有关的千古名篇,但其中只提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并没有描写黄鹤楼的风景。要说哪首诗最能代表黄鹤楼,首推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也有学者认为不算七律,应为古体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