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之zhī涣huàn
黄huánɡ河hé远yuǎn上shànɡ白bái云yún间jiān,
一yí片piàn孤ɡū城ɡ万wàn仞rèn山shān。
羌qiānɡ笛dí何hé须xū怨yuàn杨yánɡ柳liǔ,
春风fēnɡ不bú度dù玉yù门én关ɡuān。
诗文大意
黄河源远流长直达白云之间,
一座孤城旁矗立着万仞高山。
羌笛何必奏出哀怨的杨柳曲,
春风本来就不曾吹过玉门关。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一望无际的塞外旷野中,黄河曲折漫长,直奔向远方,如同来自天际的白云之间。荒芜险峻的高山之下,孤孤单单地矗立着一座关城。一阵忧伤的笛声响起——是思乡的士兵用羌笛吹起了《折杨柳》的曲调,听闻笛声的将士和商旅思绪纷纷被牵动……
“大家何须哀怨呢?这杨柳春风,本就不曾吹过玉门关啊!”一个豪迈洒脱的声音响起——这塞外虽然苦寒,但这苍凉广阔的风光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呢?
那说话的人,正是游历到此间的诗人。
细品词句
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作很少,但《登鹳雀楼》和这首《凉州词》却都是世代传诵的唐诗“压卷之作”。
前两句描绘西北边地的壮阔风光。
首句,黄河蜿蜒伸展,直通天际。在诗人的视野之外、想象之中,黄河一直融入白云之间。“上”虽然是个动词,但在这句诗中,没有突出黄河的奔涌激**,而是突出其源远流长,描绘的是一种静态之美。诗人似乎不在黄河岸边,而是在远处凝望、追溯着黄河上游的方向,这个画面辽阔而深远,不仅有空间上辽远的感觉,也给人时间上悠远的感觉。
第二句,视野收拢,回到诗人的落脚地——在“万仞高山”脚下矗立着“一片孤城”。“孤城”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如王昌龄的“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也有“孤城”,既说明这座塞外关城孤单、隔绝,也说明周边大漠的深广、荒寂。“万仞山”表现出地势的险要,说明这座“孤城”不是座“荒城”,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前两句描画出苍凉辽阔的画面,为后两句情绪的抒发做好了铺垫。
第三句转写城中的笛声。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杨柳》的曲调也满怀离愁别绪,象征着思乡、思亲之情。不说“吹杨柳”而说“怨杨柳”,更突出笛曲的哀怨之情。而“何须”两个字却有开解、宽慰的意思。
第四句就是诗人开解吹笛之人、闻笛之人的内容了:春风从来不曾吹过玉门关啊!古老的“玉门关”在古代象征着塞内与塞外的分界,《后汉书·班超传》中说:“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也就是说出塞以后,盼着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内,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不会吹到这塞外苦寒之地。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