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渔yú歌ɡē子z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渔yú歌ɡē子zǐ(1 / 2)

唐tánɡ·张zhānɡ志zhì和hé

西xī塞sài山shān前qián白bái鹭lù飞fēi,

桃táo花huā流liú水shuǐ鳜ɡuì鱼yú肥féi。

青qīnɡ箬ruò笠lì,绿lǜ蓑suō衣yī,

斜xié风fēnɡ细xì雨yǔ不bù须xū归ɡuī。

诗文大意

西塞山前白鹭鸟自由翻飞,

桃花开放春水涨鳜鱼正肥。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纵有斜风细雨也不必回归。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泛舟五湖,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修道的生活。

正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江南春水漫涨、鳜鱼肥美,正是泛舟垂钓的绝佳季节,自称“烟波钓徒”的诗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时节,纵然赶上斜风细雨,只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也不必早早回去。诗人在“西塞山下”流连忘返,早已忘了时间。

后来,诗人与友人唱和,一口气作了五首《渔歌子》词,每首各描写了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中渔翁钓徒自由而闲逸的生活,这首词是其中的第一首。

细品词句

这首诗看起来是四句,多数句子也是七个字,但其中第三句却用了个断句,只有六个字。所以,这并不是一首绝句,而是一首词。《渔歌子》开始是一种曲调,后来成了一个词牌,和之前学过的《清平乐》《长相思》一样。

前两句描述江南水乡春汛时的风景。“西塞山前”写的是位置,“桃花流水”写的是时节,山、水、桃花、白鹭、鳜鱼又是“意象”。山水是渔夫垂钓的天地,也是诗人精神的家园;桃花盛开之时,春汛来临,是渔夫收获的季节,也是诗人心中江南最美的时节;白鹭通体洁白、姿态优雅,尤其喜爱吃鱼,总是飞翔在碧水之上,是自由与优雅的象征;鳜鱼味道鲜美,又正是肥美的时候,暗示着垂钓者心中的喜悦。“飞”和“流”两个字增加了画面的灵动感。这两句并未直接描写渔夫,却处处隐含着渔夫悠然的状态和喜悦的心情。

后两句描写渔夫,不写面容、不写动作,也不写心情,而是写装束——“青箬笠,绿蓑衣”,既能遮阳,又避风雨,正是古代渔者、农夫最典型的装束,斗笠和蓑衣的青绿色,让渔夫的形象和谐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最后一句的“斜”字尤其精妙,写春天江南的风雨,可以写“微风细雨”“轻风细雨”,但这样都只能写出风雨细小,写不出渔夫身体和视觉上的感受,风斜吹,雨丝也是斜的,人在江南烟雨中的感受因为一个“斜”字跃然纸上。“斜风细雨不须归”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这句话可以品读出三层含义:表面上讲的是渔夫“青箬笠,绿蓑衣”可以遮蔽风雨的好处;第二层是说渔夫的状态和心情,沉醉于山水、欣喜于垂钓,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所以“不须归”;第三层是说诗人所钟爱的生活方式、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受世俗的约束和影响,自由自在、寄情山水。

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张志和这首《渔歌子》,他在《定风波》词中写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渔歌子》的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语言生动浅近,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寄托了作者自由、淡泊、脱俗的情怀。

讲个故事

《渔歌子》引出“师徒斗法”

张志和的《渔歌子》清新脱俗、意境高雅,让人在诵读时仿佛能悠然物外、超脱世俗,受到无数后人的喜爱。

北宋的苏东坡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都极爱这首词,由此还引出了一段文坛趣事:

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曾在苏轼门下游学,因此他称苏轼为老师,但苏轼也很敬重他的才华,并不以老师自居,把他当作朋友。他们常常诗词唱和,互相品评,因为亲近,所以经常斗气“互怼”,平添了乐趣。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过起了“半归隐”的生活。他非常喜欢《渔歌子》词中的意境,可惜到宋朝时,《渔歌子》这种曲调已经失传了,只能读词,不能听曲。苏轼有一天兴起,把《渔歌子》的内容加以扩充,改成了一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