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题tí西xī林lín壁b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题tí西xī林lín壁bì(1 / 2)

宋sònɡ·苏sū轼shì

横hénɡ看kàn成ɡ岭lǐnɡ侧cè成ɡ峰fēnɡ,

远yuǎn近jìn高ɡāo低dī各ɡè不bù同tónɡ。

不bù识shí庐lú山shān真zhēn面iàn目ù,

只zhǐ缘yuán身shēn在zài此cǐ山shān中zhōnɡ。

诗文大意

正看是峻岭,侧看是险峰,

远近高低看,山景各不同。

总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只因为身处在这庐山之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被贬黄州四年多后,又被迁往汝州。从黄州去汝州的路上,他路过庐山,和朋友一起登山游览,在庐山停留了十余日。

在庐山游历时,诗人被这里层峦叠嶂、丘壑纵横、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诗人此时已经年近五十,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所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诗人除了欣赏庐山之美,更想从壮观博大的自然中感悟人生哲理,探寻生命的真意。

在庐山盘桓多日,从不同角度欣赏过山景之后,诗人有所感悟,创作出这首充满“理趣”的诗。

细品词句

对于古诗,有“唐诗崇情,宋诗尚理”的说法,就是说唐朝的诗强调抒情,而宋朝的诗蕴含哲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唐诗也有寓意深刻的,宋诗也有感情充沛的。不过,从唐朝到宋朝,诗风确实发生了变化。苏轼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题西林壁》就是“借景说理”的宋诗名篇。

前两句写的是庐山山景,没有写山景的秀美,而是写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景变化。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能够看到庐山的博大;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山峰,能够看到庐山的高峻。然后再推而广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呢?庐山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这是诗人游山所见,庐山奇伟壮观,峰峦万重,从不同角度观赏,自然是移步换景、千变万化。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体会和感悟,也就是这首诗蕴含的“理”。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阻挡限制,能看到的只是局部,因此如同云山雾罩,总也看不出庐山完整的面目。

苏轼刚上山时,曾有“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的诗句,意思是要想认识庐山,得经常来往,成为庐山的“熟人”才行。而诗人在路上游赏思索多日之后,在《题西林壁》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光靠“熟悉”还不行,只要局限在山中,就永远无法看到山的全貌。

诗人引领我们思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陷在一种环境、情绪或状态中,人的视野狭窄,往往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只有跳出来,客观、全面地观察和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引发我们无限的回味和思考,是“宋诗尚理”当之无愧的经典。诗的后两句更是充满哲理的格言名句,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讲个故事

苏东坡评诗“拉偏架”

苏东坡对庐山向往已久,路过九江时,当然不能错失游览庐山的机会,《题西林壁》就是他这次庐山之行留下的作品。

苏东坡刚到庐山就被折服了,他觉得庐山是造物者的杰作,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所以跟同行的朋友说:“此行决不作诗!”

没想到,庐山的各路高僧、文士,听说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来了,立刻夹道欢迎,纷纷求诗。在黄州寂寞多年、一向好脾气的东坡先生马上自己“打脸”,不仅作了诗,而且几乎是每到一处都留诗,要不然也不会有这首《题西林壁》了。

苏东坡在庐山游览时,有人送他一本《庐山记》,他边走边读,读到其中两首关于庐山瀑布的唐诗。

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