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网游>大宋财经周刊> 第309章 货币循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9章 货币循环(1 / 2)

王安石老脸涨的黑红,老子圣人之材,居然被小辈儿给骂了。

关键是没办法反驳,李长安说的句句有理,除非撕破脸皮,就说咱这大宋并非文明之邦,士大夫皆非君子。

想了想,他还是认栽了。

“长安贤侄,事体甚大,应缓行长议,怎能仓促而行?莫不如,先让百姓回来做工,咱们慢慢商量。”

李长安摇头,“不行,忍不了了!”

即便他两次发行债券,大搞工程建设,还是无法激活即将崩溃的开封经济圈。

他跟王安石解释,钱荒已经发生了,再不给打工人涨薪,改不改革,大宋的经济都要完蛋啦。

大宋的经济增长靠什么?

前三十年,靠的是秩序重新恢复稳定,土地资源重新投入生产,朝廷享受的是秩序红利。

中三十年,靠的是人口增长,人口代表着新土地的开发,新消费的形成,这叫做人口红利。

后三十年,没啦,之所以财税还在增多,靠的是官员的横征暴敛,靠的是对商贾的重税压榨。

现在钱在哪里?

在勋贵、在世家、在豪绅、在军将、在官僚手里,这些人花钱么,这些人缴税么,这些人为国出力么?

他们利用高人一等的地位,利用沆瀣一气的勾连,利用掌握的权力,利用巨大的资本优势,把大宋的所有生产资源全都垄断在手里,把可流动的金银铜铁,全都变成了锁在库房里的“鬼见愁”。

经济交易需要等价物,商品需要被消费,现在市场一没钱,二没有消费者,怎么办?

王安石并非完全不懂经济,毕竟地方主政二十多年,一点常识还是有的。

一旦钱荒,经济会迅速变冷,底层会缩紧一切非生存性消费,上层会借机扩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接下来,就是民生凋敝,是烽烟四起,是天街踏尽公卿骨。

“贤侄不要危言耸听,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何至于此?相公可知,在内城上工的一万八千雇工,每月得钱总计多少?”

虽然管过三司,也做过经济调查,但这种数据,他还真没有详细了解过。

按照常识,一个小二,一个普通门子,一月工钱应在一贯五到两贯。其他的专业人士则价格更高,比如厨子,比如马夫,比如剃头匠,怎么一个月也得三四贯,甚至四五贯。

一万八千人,按照平均三贯,那就是五万四千贯。

少么,不少!这么一大笔钱,要是买白米,够三万禁军吃三个月。

多么,也不多,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人挣钱,这五万四千贯要养活的是背后的十万人,甚至更多。

可平均一个人500钱,不也应该够了么?

刚想说话,忽然想到,他忘了税收这回事。

大辽国兵多,咱们大宋朝税多,人称万税万万税。

尤其是对于京城百姓,捐税简直多如牛毛。疏通运河、维修城墙、清理陈沟、整修道路、皇帝结婚、太后国寿、西北动兵,东南镇海,名目万万千千,就差穷人晒个太阳也要征税。

不光有税、有捐,更狠的还有“役”。

派你去修河修路还好,惨的是给边军运送粮草,或者到官屯种田。

这一去就是上百天,家里的地侍弄不了,工作也得让人替了,等回到京城,几乎就是个妻离子散。

被指定了徭役之后,大多数人只能采取“替役”,就是出钱雇一个人替自己服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