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出席,分量不轻了,而且之前也在港圈混过,都是熟人。
但显然,陈克辛要的不是吴京,而是沈善登本身这个名字所带来的巨大热度和话题效应。
“他怎么说”韩三平放下茶杯,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
廖云如实汇报:“陈导的意思,《投名状》的营销点,一个是兄弟情,另一个就是想主打真实历史感。”
“他们可能是想借一借《督公》掀起的这股历史动作片热潮,延续一下热度。”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
只有窗外的零星车声隐约传来。
韩三平愣了一下,问了一个问题:“廖云,你觉得,《投名状》和《督公》,有可比性吗”
廖云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苦笑。
这个问题,不好答,但又不能不答。
他谨慎地选择着词汇:“从类型上看,都是古装大片。但,内核完全不同。《投名状》是一个黑暗的、关于背叛与欲望的隐喻。”
“而《督公》.”他顿了顿,语气不自觉地带上复杂:“是正大光明,是家国情怀,是英雄叙事,阳光底下挥洒热血。”
廖云又从市场角度补充:“动作设计上,《督公》是开了先河的,武道具象化,干净利落,力量感十足,观众看得爽快。”
“《投名状》,更追求一种写实的残酷感,打起来可能,没那么好看。”
作为中影的核心成员,廖云自然是看过《投名状》成片的。
平心而论,和《督公》相比是一坨。
陈克辛拍艺术片还是有水准的,但《投名状》太拧巴了,艺术和商业两不沾。
光名字,一听就是怨气滔天,再加上要捞钱.
和《督公》这么一部现象级的、重新定义了观众口味的怪物,真的没有可比性。
真实的打斗韩三平摇了摇头,他一想起视察《投名状》剧组的事就来气。
已经提醒了让陈克辛注意吃相,谁知道依然我行我素,早知道.
廖云站在中影的立场道:“韩董,《投名状》的投资额很大,海外版权卖得也一般,国内票房压力不小。”
“如果沈导能露面站台,哪怕只是露个脸,对前期热度和媒体关注度,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拉升。从集团的利益出发.”
韩三平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
廖云的心思他明白,作为掌舵人,他更需要权衡全局。
但是在他看来,这个大局没有沈善登的信任重要。
韩三平是很清楚小登的性格,想他都着了道,不止一次。
如今《督公》大势已成,沈善登又要着手喜剧,还要捧吴京。
韩三平已经不担心沈善登重复小钢炮的老路,而是担心沈善登抛下他自己跑。
话锋一转,韩三平问起了另一件事。
“上次敲打之后,陈克辛,还有吴宇森那边,最近怎么样还安分吗”
廖云立刻收敛心神,正色道:“表面上看,都非常老实。陈导这边把钱交了,专心跑《投名状》的宣传,姿态放得很低。”
“吴导那边在《赤壁》剧组也是铆足了劲,进度追得很快,效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也没再听到什么怨言。”
“暗中呢”韩三平追问,目光如炬:“有没有阳奉阴违或者通过别的渠道发泄不满”
廖云仔细回想了一下近期各方面的汇报,肯定地摇头:“没有。至少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没有。他们似乎,真的被你之前的表态震慑住了。”
听到这个答案,韩三平非但没有露出欣慰的神色,反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就,老实了
早知道!
早该硬了!
韩三平想起之前,好言好语地沟通,摆事实讲道理,甚至给予资源倾斜,希望这些来自港岛的大导演们能更接地气,更多考虑内地市场和文化语境。
结果呢
收效甚微,对方依旧抱着那套“借鸡生蛋”的思维,骨子里的优越感和敷衍藏都藏不住。
怎么沈善登一部《督公》横空出世,他这边再顺势一敲打,效果就好得出奇立竿见影
难道真应了沈善登说的,殖民地思维
好人说话无人听,恶人磨刀天下惊。
好好商量不行,非得亮出肌肉,甚至祭出沈善登这么个“大恶人”,他们才知道疼才知道听话
“都是同胞,都是同胞。”
韩三平赶紧打消心里的念头,只是确实有些不是滋味。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更愿意以理服人,以业内的规矩和共识来办事。
但现在的情况,却隐隐指向一个更简单、也更冷酷的丛林法则。
光展现出足以碾压他们的实力还不行。
还要再展现出使用实力的意志,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合作。
而沈善登,无疑就是那股碾压级实力的化身。
甚至不是化身,那是闯王本王。
廖云站在一旁,看着韩三平脸上那罕见的困惑,心里明镜似的,但他没法接话。
韩三平最终挥了挥手,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他恢复了平时的果决:“回复陈克辛,沈善登导演创作新戏是大事,我们尊重导演的创作,不便打扰。”
廖云嘴角一抽,这是之前对方喜欢说的词啊。
不过想想,有沈善登确实有那么一点爽。
韩三平打起了官腔:“我们对《投名状》项目的支持是一贯的。让他们把宣传重心放在电影本身的质量上,别总想着走捷径。”
《督公》成功,业绩已经无忧,《投名状》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跟着他参投《投名状》的资方,大不了给出一些在督公宇宙的份额补偿。
“明白了,韩董。”廖云点头应下,心中泪目。
还是沈善登在领导心中份量重啊!
韩三平沉吟片刻,还是亲自拿起了桌上的电话,拨通了沈善登的号码。
有些话,通过秘书传达终究隔了一层,他需要亲自听听那沈善登的意思。
顺便,对沈善登手里的喜剧,他有点兴趣。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