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且听雕鸣!
之前,韩三平是不自信的!
不是他不想自信,是基本面没有支撑。
要知道,国内电影制作有断代期,八十年代,还能依靠制片厂存量,以及以往的体制惯性,保留本土电影产业。
到了九十年代,那就非常惨烈,外部的威胁日益加剧,各种攻势不断,生死危机之下,根本顾不上电影产业。
电影市场化改革名义上从1994年开始,但不过是一个名头,要到进入21世纪大环境变好了,才有实质性动作。
一个是美国体制问题日益严重,产业空心化加剧,不得不让中国加入wto,才能维持他们的美元霸权、工业日用品需要。
另一个就是01年下半年,喜闻乐见的事情发生,彻底的改写了国际格局。
从02年开始,和国际接轨,外部压力扫清了内部阻碍,电影行业格局才真正变化,院线制才推得下去。
同年出现了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开启了大片时代。
不过,直到此时,国内的影视制作,也全依托几个大导。
需要的时候,召集剧组拉人,小作坊模式,有订单就干,没有就散。
根本谈不上什么体系与工业,全看导演的个人表演。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哪怕是商业片,电影的作者风格依然严重。
这种小作坊,更谈不上工业体系,但凡大导们发挥失常,电影市场也会遭灾。
恰好去年三大导全部熄火。
对于韩三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陈凯歌不行了。
这是三大导中,和中影关系最密切,可以说中影旗下的头号大将。
因为《无极》声名狼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让陈凯歌惨遭“血案”,一代金棕榈大导,几乎是身败名裂。
从大的方面来说,06年古装大片这个题材就死了。
中影代表的官方力量,《夜宴》华易、《黄金甲》新画面等半官方力量,全部滑铁卢。
如果算区域的话,中央的,京圈的,西北地方的,全部不行了。
韩三平不知道吴语森、陈克辛他们玩的那套吗
陈克辛捞钱,给了李连杰一个亿,刘德华、金城武也是顶格的给钱,然后,男主演一个不给大陆这边的演员。
吴语森也没少捞,不仅捞,而且还明着捧人,丝毫不尊重大陆意见,装都不装。
但当下电影行业面临生死危机,好莱坞的威胁不是开玩笑。
这是人家的优势领域,甚至是断代领先的行业。
所以,韩三平只能忍了。
必须先活下来,哪怕吃点亏,也要先活下来,先把中国电影的份额保住。
当然,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大。
大市场意味着容错率高,在危急时刻,幸运的是,新一代市场导演也在孵化孕育。
去年,宁浩带来了《疯狂的石头》,代表的新一代导演崭露头角。
将盖里奇的黑色幽默电影,做好了本土化,实际成本两三百万,拿下了两三千万的票房,十倍收益。
而且考虑到完全靠口碑发酵,用的也是数字摄影机拍摄,只在数字影厅播放。
如果精益求精,发行规模上来,《石头》的票房会更高。
《石头》作为一部小成本喜剧的成功,更大的意义是证明了面向国内观众,走内循环可行,是不同于大片的另一条路。
正是在韩三平迫切需要新生代站出来的时候,沈善登以一篇《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的危机》进入他的视野。
韩三平很是欣喜,这篇文章说中了他的心事。
把他想到的没想到的,全部阐述了,也将他隐约捕捉到的未来发展方向点了出来。
本土市场是根本,必须优先服务中国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坚实的国内市场基本盘。
随后,沈善登又拿出了《绣春刀》项目。
虽然一个新人,开口就是上亿的项目,让他非常震撼,但是思路对。
何况是在电影产业面临巨大问题,甚至可以说绝望的时候,韩三平自然愿意见一见。
起初。
韩三平其实不想沈善登来做导演,而是毕业后进入中影。
未曾想沈善登一路火带闪电,一部电影,直接进入亿元俱乐部。
出乎他的预料,也出乎很多人预料。
《督公》的票房,给了韩三平极大的信心,也刷新了他的固有认知。
沈善登和他说过,电影有很多遗憾,想做的东西没做出来。
时间紧任务重,韩三平全程见证了沈善登的工作模式,真是工业化管理,多线操作,效率是小作坊的好几倍。
就算如此,从立项到上映,也才十个月。沈善登最想要的武道特效,只做了三四分钟。
巅峰战只有两分钟,资金有限,只能用在刀刃上。
电影制片成本一千两百万,宣发上,中影最初投入了八百万,后来追加另说。
八百万中,大头是胶片拷贝和发行。
光线、博纳两方各投入百万,还有沈善登个人公司的网络营销,制宣发总成本加一块算两千四百万。
再加上全明星阵营,明星降薪,以及沈善登的省钱天赋,中影的资源支持,这部电影实际投入资源,要翻一倍,但也就是四千多万。
连《投名状》项目李莲杰片酬的一半都不到,结果票房成绩要破记录了
这说明什么
一个是本土市场非常大,大到韩三平都开始重新审视沈善登那句“十亿票房很难吗”,也许那就是一句实话。
也说明了他们做的不好。
观众这样子,明显是饿久了,文化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好不容易看到一部水平可以,甚至正常水平的作品,兴奋极了。
这也说明,只要是正常的作品,就能有不错的成绩。
“他们不是要话题吗好,我就给他们一个更大的话题!”
韩三平对廖云下令,语气果断而冷酷。
“不用压他们的声音,反而要让更多人听到。然后,让我们的媒体朋友,重点报道《督公》的票房奇迹,突出沈善登作为新一代导演领军人物的锐气和实力。直接点题,中国电影需要新血液、新语法、新规则!”
“什么是新生代导演的内涵就是在电影市场化浪潮中孕育,象征着电影行业的新生力量,就是电影行业的先进力量代表!”
沈善登送上了一条新路径,甚至还将实践成果也送了上来,观众和市场也给予了巨大反馈和支持。
《督公》是沈善登理论的完美实践和具体化身。
先工业,后商业,再艺术,通过打造强大的电影工业、深耕本土市场来赢得话语权。
而《督公》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彻底的服务于本土观众与市场,极致的工业水准与商业类型化探索。
可以说《督公》用票房成绩,向行业,也向韩三平展示了,立足本土,工业为王,商业先行这条路,不只是理论可行,实践也可行。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