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一口气,给乘客发了条消息:“您好,我已到达约定地点,白色现代车,车牌号津AXXXX。”然后拿起车钥匙准备出门。晓雯追到大门口,塞给他一个保温桶:“里面是小米粥和煮鸡蛋,中午要是回不来,就在车上吃点。”她又摸了摸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叮嘱:“开车别跟人抢道,遇到晚高峰别急,实在不行就晚点开回来。”林阳点点头,弯腰抱了抱她:“放心,我中午肯定回来。”
第一次接单的紧张感,林阳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提前十分钟到了约定地点,停在小区门口的树荫下,给乘客打了个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声:“师傅,我马上就到,麻烦您等我两分钟。”挂了电话,林阳坐在车里,双手握着方向盘,手心都在冒汗——他开了五年车,却从来没拉过陌生人。
很快,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姑娘跑了过来,看见他的白色现代车,笑着挥了挥手:“师傅,是您吧?”她拉开车门坐进后座,眼睛扫了一圈车内:“您这车真干净,比我之前坐的车舒服多了。”林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收拾过,想着让乘客坐着舒坦点。”
路上,姑娘聊起自己在华苑的互联网公司上班,每天都要挤地铁,最近才开始用滴滴:“地铁太挤了,尤其是早高峰,我这背包都快被挤变形了。”她看了看窗外:“您这跑单自由,比我们坐办公室的强多了。”林阳握着方向盘,视线时不时瞟向仪表盘——油表指针缓慢下降,他心里算了笔账:这一单二十三块五,油钱大概三块多,要是一天能接二十单,再加上冲单奖,收入确实不少。
送完姑娘,林阳又接了个去鞍山西道的订单。中午十二点,系统提醒他“已完成8单,再完成2单可获得50元冲单奖”。但他看了看时间,还是关掉APP往家赶——他答应了晓雯中午回去吃饭,不能让她一个人在家等。推开家门时,饭菜已经摆在桌上:一盘炒青菜,一碗番茄炒蛋,还有一碗热汤。晓雯坐在沙发上,听见开门声立刻站起来:“累不累?快洗手吃饭,汤刚热好。”
林阳洗手时,看见厨房的水槽里泡着还没洗的碗——晓雯肯定是怕饭菜凉了,先把饭盛出来等着他,自己还没顾上吃。他心里一阵发酸,坐下后把鸡蛋夹给晓雯:“你多吃点,怀着孩子需要营养。”晓雯又把鸡蛋夹了回来:“我早上吃了鸡蛋,你跑了一上午,快吃。”两人推来推去,最后林阳把鸡蛋分成两半,一人一半。
下午,林阳接了个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订单,乘客是位陪着母亲去看病的阿姨。阿姨上车后,一个劲儿地跟林阳道谢:“我妈腿脚不好,坐公交不方便,打车又不好打,多亏有你们这个网约车。”路过红绿灯时,阿姨看着窗外的街景叹了口气:“现在油价涨得厉害,你们跑单也不容易。”林阳笑着说:“现在还行,92号油才五块多,比去年便宜点。”阿姨点点头:“那还好,要是再涨,你们就赚不到钱了。”
四月初的一天,天津下了场春雨,淅淅沥沥的雨丝打在车窗上,模糊了窗外的街景。林阳接了个去天津妇幼保健院的订单,乘客是个快要生产的孕妇,身边跟着焦急的丈夫。孕妇坐在后座,双手紧紧抓着扶手,脸色有些发白。林阳特意把车开得又慢又稳,遇到坑洼路面就提前减速:“您别紧张,咱们慢慢开,保证安全。”到医院时,那位丈夫非要多给二十块钱感谢费:“师傅,麻烦您了,您开得这么稳,我媳妇都不紧张了。”林阳推辞了好几次:“不用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媳妇也快生了,知道你们不容易。”后来那位乘客还给他打了五星好评,评论里写着:“师傅特别细心,比家人还体贴,推荐大家选他的车。”
四月中旬,连桥给林阳打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林阳,我账号也审核通过了!昨天跑了一天,赚了三百多,比在油田上班强多了!”他还说,队里还有三个同事也准备注册:“到时候咱们建个群,互相通个气,哪个地方订单多,哪个时段溢价高,咱们一起赚钱。”林阳笑着应下,挂了电话就跟晓雯分享:“连桥也跑起来了,以后咱们俩还能互相照应着。”晓雯正坐在沙发上给宝宝织小袜子,听见这话抬起头:“那你们跑单的时候别一起扎堆,分开跑,省得抢订单。”
进入四月下旬,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天津街上的人也多了。林阳摸出了接单的规律:早高峰七点到九点去华苑产业区,那里的上班族订单最多,而且大多是长途,单价高;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往大港居民区跑,接送回家吃饭的乘客,单子虽短,但胜在密集;下午四点后去学校附近,家长接孩子的订单源源不断,而且家长们都很客气,很少会催单。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接够二十单就收工,不管奖励多高都不贪多,务必保证晚上六点前回家,陪晓雯在小区里散步。
有一次,平台推出“晚高峰冲刺奖”,晚上七点前跑够三十单给三百块奖励。同事们都在群里说要熬夜接单,连桥也劝林阳:“咱们一起跑,争取拿了这个奖励。”林阳看着手机里的订单,又想起晓雯一个人在家的样子,还是跟连桥说:“我不跑了,晓雯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等她生完孩子再说。”他准时在下午五点收工回了家,推开门就看见晓雯坐在窗边,手里拿着婴儿服在缝扣子:“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林阳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她:“奖励再高也不如你和孩子重要,钱慢慢赚,不急。”
晓雯靠在他怀里,眼眶有点发热。她知道林阳心里的压力——宝宝的奶粉、尿不湿,还有生产时的住院费,到处都需要钱。但他从来没在她面前抱怨过一句,反而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她。有天晚上,林阳给她按摩浮肿的腿,晓雯轻声说:“等孩子出生了,我休完产假就回大港医院上班,到时候咱们一起努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林阳点点头,指尖轻轻揉着她的脚踝:“你别太累,家里有我呢。”
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林阳带着晓雯去大港超市买宝宝用品。晓雯站在婴儿床前,仔细看着床的材质:“这个床要结实点,宝宝以后要在上面睡好几年。”林阳推着购物车,跟在她身后,把她看中的奶粉、尿不湿、小衣服一一放进车里。结账时,收银员看着晓雯的孕肚笑着说:“快生了吧?看你们这准备的,真齐全。”晓雯笑着说:“还有一个多月,提前准备好,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从超市出来,林阳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晓雯想帮忙提一个小袋子,他却立刻抢了过来:“你别拿,我来就行。”两人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四月的晚风带着暖意,吹在脸上很舒服。晓雯挽着他的胳膊,轻声说:“你看,咱们现在多好,你能在大港这边跑单,还能陪着我,比以前送快递的时候强多了。”林阳低头看着她,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温柔得像幅画。他心里想:是啊,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有晓雯在身边,有即将出生的宝宝,就什么都够了。
手机屏幕暗了下来,林阳从回忆里回过神,窗外的夕阳正透过玻璃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晓雯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坐在他身边:“又在看以前的照片?”她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那时候你还挺瘦的,现在肚子都出来了。”林阳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眼角的细纹——这些年,她跟着他在大港吃苦受累,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
“那时候油价才五块多,连桥还在愁没活干,”他感慨道,“没想到一晃快十年了,孩子都上小学了。”晓雯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日子不就是这样嘛,一步一步往前走,回头看,那些苦日子都变成甜的了。”林阳重新点亮手机,把那张一寸照设成了相册封面——照片里的白墙早已重新刷过,当年的白色悦动也换成了更宽敞的SUV,油价涨了又涨,油田行业起起落落,但2016年春天在大港的那份踏实与期待,却永远留在了照片里,留在了那些奔跑的日子里,成为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