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新茶终于做好了。苏茶师泡了一壶,茶汤橙黄透亮,杯壁上挂着淡淡的茶痕。林强喝了一口,先是一股浓郁的桂皮香在嘴里炸开,随后舌尖泛起一丝甘甜,喉咙里润润的,余味悠长。“绝了!就这味,比去年的还地道!”
苏茶师笑了,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这东西,得看天吃饭,今年雨水匀,茶叶长得扎实,味道自然就好。”
从那以后,林强常来茶坊帮忙。他帮着采茶、萎凋、烧火,苏茶师就教他辨茶的好坏——岩茶要看“岩韵”,入口有股岩石的厚重感;红茶要看“蜜香”,滋味要甜润;绿茶要看“清香”,口感要鲜爽。还教他看茶汤的颜色,说“金黄透亮为上,浑浊发暗为次”。
“你看这叶底,”苏茶师指着泡过的茶叶,“要软韧有弹性,说明炒的时候火候匀;要是硬邦邦的,就是没炒透。”
林强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还买了台小型烘干机,想试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烘干方式。苏茶师不反对,说:“只要不丢了茶叶的魂,变变法子也行。”
有天,城里来了个做茶文化旅游的老板,喝了苏茶师的岩茶,当即决定和茶坊合作,开个“古法炒茶体验营”,让游客跟着学炒茶、品茶。苏茶师起初不乐意,怕游客毛手毛脚坏了茶叶,林强劝他:“大爷,这是好事,能让更多人知道咱武夷岩茶的好。”
体验营开起来后,茶坊一下子热闹了。游客们穿着采茶服,跟着苏茶师上山采茶,学着分辨一芽两叶;回到茶坊,围着铁锅看炒茶,有的人还试着用炒茶帚翻动茶叶,笨手笨脚的样子引得大家笑个不停。
苏茶师看着游客们喝着自己炒的茶,脸上露出满足的笑。林强则在旁边给游客讲岩茶的故事——讲茶树如何生长在岩石缝隙里,讲炒茶人如何与火候较劲,讲一杯好茶背后的辛苦。
“这茶啊,看着是叶子,其实是山里的灵气,是人的力气,”苏茶师在给游客演示揉捻时说,“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回甘,一点都不含糊。”
秋茶采摘时,苏茶师的儿子从城里回来了。他在外面做茶叶生意,总觉得自家的茶“包装太土,卖不上价”,回来一看体验营这么火,才明白老手艺的价值。“爹,我回来帮您,咱把茶坊做大,让更多人喝到咱的岩茶。”
苏茶师看着儿子,眼里的皱纹舒展开来:“回来就好,记住,茶是根本,手艺不能丢,丢了就啥都没了。”
林强帮着设计了新的包装,用竹筒做茶罐,上面刻着“武夷岩韵”四个字,还印上苏茶师炒茶的照片,古朴又有味道,很受游客喜欢。他们还开了网店,把炒茶的过程拍成视频,很多网友看了视频来买茶,说要尝尝“带着烟火气的岩茶”。
有游客问苏茶师,炒茶的秘诀是什么。苏茶师就泡上一壶新茶,让他们慢慢品:“没啥秘诀,就是鲜叶要好,火候要匀,人心要静。你炒茶时想着茶,茶泡出来就想着你,就这么简单。”
山风吹过茶坊,带着岩茶的醇厚和松柴的烟火,飘得很远。老茶坊的铁锅依旧冒着烟,苏茶师和儿子翻动茶叶的声音,混着游客的笑声,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在武夷山的云雾里,轻轻回荡。而那些装在竹筒里的岩茶,带着山野的灵气和炒茶人的心意,走进了更多人的茶杯,把一份回甘的滋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您对这个关于老茶坊和传统制茶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