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林溪在油坊待了一整天,拍下了榨油的全过程:炒花生的烟火、碾花生的石碾、压油坯的丝杠、滴油的油缸,还有杨油匠额头的汗珠。她把照片发给导师,导师说这种传统榨油工艺现在很少见了,让她好好记录。
“杨爷爷,您这手艺得传下去啊,”林溪帮着收拾油桶,“现在都用机器榨油了,您这老法子怕是要失传了。”
杨油匠叹了口气:“想传,没人学啊。我儿子在城里开饭店,说这活又累又不挣钱,打死不回来。”他指着榨油机,“这老伙计,怕是陪我到最后了。”
林溪心里有点酸。她回去后,写了篇关于老油坊的文章,发在学校的公众号上,还配了视频,点击量很高。不少人留言说想起了小时候村里的油坊,还有人问怎么能买到杨油匠的花生油。
“杨爷爷,网上好多人想买您的油呢!”林溪下次来,把手机递给杨油匠看。
杨油匠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咧开嘴笑了:“真的?城里人也稀罕这老油?”
“不光稀罕,”林溪帮他注册了个网店,“我帮您把油挂到网上卖,肯定有人买。”
杨油匠的花生油真的在网上卖火了,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张磊也来帮忙,负责打包、发货,油坊里第一次有了快递单的影子。杨油匠的儿子听说后,特地从城里回来看看,看到爹忙得脚不沾地,油坊的院子里堆着成箱的油桶,眼圈有点红。
“爹,我回来帮您吧,”儿子放下行李,就去帮着炒花生,“饭店生意不好做,不如回来守着这油坊。”
杨油匠愣住了,手里的木槌差点掉在地上:“你想好了?这活苦。”
“苦啥?”儿子学着爹的样子翻动花生,“比我在城里陪酒强。再说,这是咱家的老手艺,不能断在我手里。”
林溪在一旁看着,偷偷地笑了。她给父子俩拍了张合影,杨油匠站在榨油机旁,儿子手里捧着刚榨出的花生油,阳光透过油坊的窗棂落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金。
秋收过后,油坊屯举办了个“香油节”,杨油匠的老油坊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林溪帮着搞了个榨油体验区,教游客炒花生、碾花生、做油坯,孩子们围着石碾子转,笑得像刚剥开的花生仁。
有游客问杨油匠,榨油的秘诀是啥。杨油匠指着油缸里的花生油,慢悠悠地说:“没啥秘诀,就是花生要好,火候要准,力气要匀。就像过日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掺不得假。”
他的儿子在旁边听着,手里的木槌压得更稳了。林溪看着眼前的景象,觉得这老油坊的醇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郁。
太行山下的风,吹过老槐树,带着花生油的香气,飘得很远。油坊里的石碾还在转,丝杠还在压,滴油的“嘀嗒”声和着父子俩的笑声,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在岁月里慢慢流淌。而那些装在油桶里的金黄,带着老油坊的温度和时光的醇香,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把一份踏实和温暖,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您对这个关于老油坊和传统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