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穿越>末世降临我分手了小仙女> 发了很多的健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发了很多的健康(1 / 2)

老绣坊的丝线

湘西的凤凰古城,有条藏在吊脚楼群里的窄巷,叫绣花巷。巷中段的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蓝布幌子,上面用红线绣着“绣春坊”三个字,针脚细密,像初春新发的柳丝。绣坊的主人姓沈,是位年过六旬的土家族老太太,街坊们都叫她沈婆婆。沈婆婆守着这方绣架,绣了一辈子花,指尖磨出了厚厚的茧,眼神却依旧清亮,穿针引线时,比年轻人还稳当。

这年惊蛰,沱江的水涨了些,带着两岸的桃花香。沈婆婆正坐在临街的窗边,给一块苗绣背带补绣凤凰纹。她戴着副银框老花镜,左手捏着绣绷,右手执针,五彩的丝线在布面上游走,转眼就勾勒出凤凰的尾羽,灵动得像要从布上飞出来。窗台上摆着个青花小瓷碗,里面泡着几缕丝线,是用苏木、茜草、栀子等草木染的,透着股草木的淡香。

“婆婆,能给我绣个荷包吗?”一个穿牛仔裤的姑娘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块素色的绸缎,是来古城旅游的大学生,叫孟瑶,在博物馆看到土家族的绣花荷包,喜欢得紧。“我想绣对鸳鸯,送给我爸妈当结婚纪念礼物。”

沈婆婆放下绣针,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绣样:“自己选个样子,我教你打底。”

绣坊的墙上贴着不少绣样,有龙凤呈祥,有喜鹊登梅,还有土家族特有的“万字纹”,都是沈婆婆年轻时画的。孟瑶选了对戏水鸳鸯的样子,沈婆婆便从抽屉里拿出一根银制顶针,套在她的中指上:“绣花要先打底,用铅笔在布上轻轻描出轮廓,针脚要跟着轮廓走,不能跑偏。”

孟瑶学着描样,可铅笔在她手里总不听使唤,鸳鸯的脖子画得歪歪扭扭,翅膀像只笨鸭子。沈婆婆看着笑了,拿起铅笔,握着她的手,一点点修正:“别怕,手要稳,心要静,你把它当成活物来画,它就听话了。”

描好样,沈婆婆教孟瑶穿线。绣荷包用的是“劈线”手艺,一根丝线要劈成八缕,只用其中一缕来绣,这样绣出的花纹才细腻。孟瑶试着劈线,丝线滑溜溜的,刚劈到一半就散了,急得直跺脚。

“慢慢来,”沈婆婆示范给她看,指尖捏住线头,轻轻一捻,丝线就分成了几缕,“这线跟人一样,你对它温柔,它就服帖;你急着拽,它就跟你较劲。”

孟瑶耐着性子学,总算劈好了线。沈婆婆教她绣“平针绣”,针脚要匀,疏密一致,像沱江的水波一样平顺。孟瑶绣得慢,一针下去,不是扎歪了,就是线拉得太紧,把绸缎都揪出了褶皱。沈婆婆也不催,只是在旁边说:“绣花就像过日子,急不得,一针一线都要扎实,不然绣出来的东西,经不住看,也经不住用。”

那天,孟瑶在绣坊待了一下午,总算绣好了鸳鸯的一只翅膀。虽然针脚歪歪扭扭,颜色搭配也有些乱,但看着自己亲手绣出的花纹,心里甜滋滋的。“婆婆,您绣了一辈子花,不觉得烦吗?”

沈婆婆重新拿起绣针,补绣背带上的凤凰:“咋会烦?你看这线,红的像杜鹃,绿的像春草,黄的像阳光,绣出来的花,比真花还长久。我年轻时,跟我娘学绣花,绣个背带要绣半年,绣好了给娃用,娃长大了,再给孙娃用,这线里藏着多少日子啊。”

孟瑶看着沈婆婆布满皱纹的手,突然说:“婆婆,我能跟您多学几天吗?我想把这对鸳鸯绣完。”

“咋不能?”沈婆婆从柜子里拿出块新绸缎,“我这绣坊,就缺个说话的伴儿。”

接下来的几天,孟瑶每天都来绣坊。她跟着沈婆婆学“打籽绣”,绣出来的花蕊像颗颗圆润的珍珠;学“盘金绣”,用金线勾勒轮廓,华丽又富贵;还学了用草木染线,看着白布在染液里慢慢变色,从浅粉到深红,从淡绿到墨青,觉得神奇极了。

“这染线的方子,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沈婆婆指着窗台上的染液,“苏木染红,栀子染黄,靛蓝染蓝,几种颜色兑在一起,能调出几十种色,比城里买的化学染料好看,还不伤布。”

孟瑶把染好的丝线晾干,缠在竹制的线轴上,五颜六色的,像串起的彩虹。她发现,沈婆婆的绣线从不乱堆,都是按颜色深浅排列,红的归红,绿的归绿,连线头都剪得整整齐齐。“婆婆,您这线摆得比商店里的还整齐。”

“乱了就找不着了,”沈婆婆笑着说,“绣花跟做人一样,得有规矩,不能东一头西一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