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 第550章 研究圣水(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0章 研究圣水(2)(1 / 2)

实验室外,姚桐斌和程世祜正好路过,听到里面的讨论,忍不住推门进来。

当看到显微镜下圣水的分子运动时,姚桐斌突然一拍大腿:“这种能量场的波动频率,和我研制的耐高温合金的晶格振动频率惊人地相似!”

程世祜立刻打开笔记本:“我来计算两者的共振参数,或许能设计出‘生物-材料’复合系统——用生命原理改进航天材料!”

学科的边界在这一刻彻底消融,生物物理的微观观测、遗传学的基因解析、材料学的结构设计、力学的参数计算,在圣水的催化下交融成全新的科研洪流。

三个月后,空间生物实验室迎来了第一个“圣水奇迹”。

童第周团队用经过圣水修复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健康的绵羊——比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早了整整三十年。

当小羊羔在恒温箱里发出稚嫩的叫声时,谈家桢突然想起1937年在战火中死去的那些实验动物,眼眶瞬间湿润。

贝时璋则在宇宙生物学实验室取得突破,他发现圣水的能量场能屏蔽宇宙射线对细胞的损伤,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深空探测,再也不用担心辐射威胁。

“1958年我就梦想过,龙国人能登上月球、飞出太阳系。”

老人看着模拟月球基地的模型,“现在看来,这个梦不远了。”

谈家桢培育的抗虫小麦也迎来了收获季。在空间模拟的干旱环境中,新品种的麦穗依然饱满,经检测,其抗病基因的表达量是普通小麦的五倍。

“这些种子,该送到外界去。”他将一包麦种递给赵国强,“哪怕只能匿名送到农业研究所,也能让挨饿的人早一天吃饱饭。”

赵国强接过麦种,指尖传来沉甸甸的分量。

这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的载体——是贝时璋显微镜下的细胞重建,是童第周注射针下的生命延续,是谈家桢染色体上的遗传密码,更是所有被拯救的科学家用智慧凝结的结晶。

深夜,生物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

贝时璋在撰写《细胞重建新论》的最后一章,童第周在记录克隆羊的生长数据,谈家桢在绘制小麦抗病基因的图谱。

他们的身影在荧光屏的映照下,如同微观世界里那些顽强的细胞,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执着运动。

赵国强站在了望塔上,看着空间里的农田长出第一茬抗虫小麦,看着克隆羊在草地上奔跑,看着年轻科研人员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

他知道,生命科学的奇迹才刚刚开始,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奇迹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

屏幕上,下一组需要营救的名字已经亮起——张孝骞(消化病学专家)、林巧稚(妇产科泰斗)、吴阶平(泌尿外科先驱)……医疗领域的巨匠们,还在1968年的寒冬里苦苦挣扎。

“下一站,去接守护生命的医者。”赵国强握紧玄铁长刀,刀身映出生物实验室的灯光,那光芒比任何星辰都要温暖。

他知道,当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遇,当圣水的奥秘与医者的仁心结合,空间里将诞生更震撼的奇迹——那是关于健康,关于生存,关于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的终极答案。

而此刻的生物实验室里,谈家桢培育的小麦种子正躺在特制的保存盒里,等待着被送往外界。

盒子上贴着一张标签,上面是贝时璋用毛笔写的四个字:“生生不息”。

空间的午夜,实验室的灯光与农场的荧光交相辉映。

谈家桢将变异土豆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在从日本“搬”来的超分辨显微镜下,淀粉颗粒排列成规则的六边形,像被精心打磨的微观钻石。

“每颗土豆的淀粉含量比普通品种高35%,而且耐储存性突破了极限——在常温下放置三个月,细胞结构依然完整。”

他指着屏幕上的细胞图谱,语气里藏不住兴奋,“但我们需要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才能精确测定淀粉的糊化温度,这直接关系到土豆的加工用途。”

赵国强刚把林巧稚的妹妹安置在生活区,闻言转身擦了擦玄铁长刀。

刀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刀刃上还残留着一丝未擦拭干净的暗红——那是半小时前从协和医院“带”走林巧稚时,斩断红卫兵手脚留下的痕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