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溪从前院的荷花池一直贯穿至后花园的荷花池,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一首永不落幕的田园诗。
小溪两岸长满了翠绿的竹子,叶片层层叠叠,将溪水映衬得愈发清澈。溪水中,几尾红鲤鱼悠闲地游动着,时而摆摆尾巴,时而吐个泡泡,一点也不惧怕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早已习惯了与这些探寻文化的人们相伴。
后花园的泉亭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堆放着从胶州出土的北宋时期铁币,总量竟达三十多吨,其中一块铁币更是重达十六吨,远远望去,宛如一块黑色的巨石,上面还能隐约看到当年铸币时留下的纹路。
抚摸着这些历经千年岁月的铁币,仿佛能触摸到北宋时期胶州的繁华与兴盛,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积淀。
此外,馆内还有高家家训族谱馆、高凤翰诗词馆、高凤翰为官清廉馆等展区,每一处都让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
高家家训族谱馆里,泛黄的族谱记录着高家世代传承的脉络,墙上悬挂的家训“勤俭持家、耕读传世”等字样,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传承力量;
高凤翰诗词馆里,展出了他不同时期的诗词手稿与刻本,“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等诗句,字里行间满是他对家国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炽热的情怀;
高凤翰为官清廉馆里,通过文字、图片与场景复原,详细介绍了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洁、造福百姓的事迹,无论是拒绝贿赂,还是心系民生,都让人深深敬佩这位“四绝”才子不仅有出众的才华,更有高尚的品格。
在众多景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凤翰故居内的一幅对联——上联“珠山岁月”,下联“渤海人家”。
这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境:“珠山”指代着胶州的山水,“岁月”二字透着对时光的感慨;“渤海”彰显着胶州临海的地理位置,“人家”则满含着对家乡的眷恋。
从这幅对联中,我仿佛看到了高凤翰站在珠山之巅,眺望渤海之滨的模样,感受到了他作为诗人的宽广胸怀,以及对家乡这片土地深沉而炽热的宠爱。
参观完所有展区,我正准备起身离开,却遇见了馆内的保洁人员。
他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手里拿着扫帚与水桶,不仅将院内的每一条小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物,还在不停地给院内的花草浇水。
看到我走来,他停下手中的活,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主动跟我打招呼:“来看看?”
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却在我心里掀起了层层波澜。
细细品味,这三个字里藏着太多的深意:第一,他说“来看看”,是希望我们这些后辈不要忘记胶州的历史文化,不要忘记高凤翰这样的先贤,要常来这里走走,在探寻中传承文脉;
第二,听到这三个字,我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只是偶尔一次来这里,而应该按时来仰望这位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毅力坚定的南阜老人,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第三,作为一名胶州人,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将胶州人的勤劳与智慧继续传承下去,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灰色的砖墙上,为这座承载着文脉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回头望去,“高凤翰纪念馆”六个蓝色大字在夕阳下愈发清晰,而那些在馆内所见的景致、所感的情怀,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一段难忘的文化记忆。
我便写下了:
《南阜老人》
有一位老人
依竹而立
他家住在胶州三里河
名字叫高凤翰
他做了过好多地方父母官
都是两袖清风
他诗书画样样精通
都流传到如今
他中年右手残疾
就用左手创作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就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右手握住前半生
左手辟出新天地
他生前光明磊落
如今流芳百世
他一生不断追求艺术
哪怕是生命最后一刻
他都风化成石像
左手依然捧着书籍
我尊敬的老人
一定向你学习
我仰慕的老人
一定以你为本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