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网游>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第340章 游高凤翰纪念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0章 游高凤翰纪念馆(1 / 2)

第二天,我骑电动车二十分钟就到了高凤翰纪念馆了,位于胶州市南涅河西北,占地0.93公顷,分为故居和附属设施两部分,被青岛市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凤翰是我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扬州派左笔书画家及篆刻家、诗人,他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坎坷不平,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永无止境,在右手病痹后,又用左手坚持练字。

此外,在绘画、制砚、篆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W、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

故居分为石鳌馆、北堂、春草堂、西亭和南斋五大部分。馆内环境幽雅,游人步入其中,会对一代艺术大师肃然起敬。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自号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

55岁左右,右手病疫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其画具有宋人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秦祖永《桐荫论画》评道:"离奇超妙,脱尽笔墨畦径,法备趣足,虽不规规于法,而实不离于法。

北方五月的天,总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

告别了春日的料峭,尚未迎来盛夏的燥热,澄澈的蓝天像被精心擦拭过一般,偶有几缕白云慵懒地舒展着身姿。

温和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轻轻拂过脸颊,送来一丝丝沁人心脾的凉意,让人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沉醉在这惬意的时光里,连脚步都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这样的日子,正是外出寻觅风景与文脉的绝佳时节。

高凤翰纪念馆便坐落在胶州市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从市区中心驱车前往,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便捷得仿佛是城市里一处触手可及的文化秘境。

在胶州,高凤翰的名字几乎是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文化符号,老人们茶余饭后会念叨他的故事,孩子们在课本里会读到他的成就——这位清代着名的文人,以诗、书、画、刻“四绝”闻名天下,堪称胶州历史文化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追溯他的过往,其祖籍本是胶州胶西镇大行村的高氏家族,自小浸润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笔墨纸砚便是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十五岁那年,他随父亲前往淄川赴教谕之任,在那里结识了当地的文化名流张元、李尧臣。

几人常聚在一起谈诗论画、切磋技艺,思想的碰撞与学识的交流,如同为他的才华插上了翅膀,让他在年少时便打下了能诗善画的坚实根基,也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埋下了伏笔。

如今的高凤翰纪念馆,早已不是传闻中那处位于胶州市南三里河以南、被农田环绕的孤僻院落。

时光流转,城市变迁,纪念馆迁至南关办事处南三里河村委西侧,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现代轮廓,门前一条宽敞平坦的交通大道车流不息,清晰的路标让驱车前来的访客无需费太多周折便能轻松找到。

我抵达时,门前的停车场已快停满了车辆,三三两两的人群正陆续走向大门:有年轻的情侣手牵手,低声交谈着,眼中满是对文化景致的期待;

时不时弯腰跟孩子说着什么,像是在提前讲述高凤翰的故事;

有母亲推着婴儿车,温柔地指着纪念馆的方向,或许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感受文化的熏陶;

也有像我一样孤身一人的访客,背着简单的背包,带着对先贤的敬仰,静静融入这股人流中。

看着这热闹却不喧嚣的场景,我忽然明白,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或许不只是为了一次普通的游玩,更是希望让孩子在这浸润着文脉的环境里,感受先贤的智慧与风骨,从小在心里种下勤奋好学、勇于奋进的种子,长成未来挺拔的模样。

站在纪念馆门前,目光瞬间被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

灰色的砖墙沉稳厚重,像是承载着百年的时光,每一块砖缝里都仿佛藏着历史的故事;

两扇红漆大门色泽鲜亮,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的木匾,“高凤翰纪念馆”六个蓝色大字笔力遒劲,字体间透着一股文人的清雅与庄重,让整个大门显得端雅肃穆,未入其内,便已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

缓缓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阜老人”(高凤翰号南阜)的雕像——他依竹而立,身姿挺拔,神情淡然。那丛翠竹郁郁葱葱,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君子品格。

竹子,历来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即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坚韧生长;

代表着虚怀若谷,中空的枝干提醒着人们要谦逊好学;寓意着弯而不屈、刚正不阿,即便历经风雨也不折腰;

更有着清秀洒脱、有礼有节的气度,恰如高凤翰一生为官清廉、不媚权贵的风骨。

雕像中的高凤翰,左手里始终捧着一本书,书页微微展开,仿佛下一秒便会有墨香溢出——这一幕,正是他一生嗜学如命的真实写照,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读书、治学始终是他不变的追求。

雕像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棵粗壮挺拔的青松,树干笔直向上,枝叶茂盛如伞,墨绿色的针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既像是在守护着先贤的雕像,也象征着高凤翰的精神如同青松一般,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长青不朽。

入园后,我按照导览图的指引,开始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

园内的每一处建筑都独具匠心,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意义。最先来到的是石鳌馆,这里曾是高凤翰会客、议事的地方。

推开古朴的木门,屋内的陈设依旧保留着旧时的模样:一张深色的八仙桌摆在中央,周围放着几把雕花座椅,桌上还摆放着笔墨纸砚与几本线装书,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高凤翰与友人围坐桌前,谈诗论画、纵论天下的场景。

墙角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几件古瓷与玉器,温润的光泽里透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想象着当年这里的文人雅趣。

紧接着来到春草堂,这里是专门介绍“扬州八怪”人物传记的地方。

墙上挂满了“扬州八怪”各位画家的画像与生平介绍,郑燮的竹、金农的墨梅、李鱓的花鸟……一幅幅画作的复制品生动传神,旁边的文字详细讲述着他们的艺术主张与人生经历。

高凤翰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成员,其画作风格独特,擅长以简练的笔墨表现事物的神韵,尤其是他晚年右手病废后,改用左手作画,笔墨间更添一份苍劲与洒脱,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文字与画作的交织中,让人深深动容。

穿过几重院落,便来到了竹西亭。这座亭子小巧雅致,周围环绕着翠竹与鲜花,亭内摆放着石桌石凳,这里曾是高凤翰会友、创作的地方。

想象着当年,每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之时,高凤翰便会邀请三五好友来此小聚,几杯清茶,几句诗词,一支画笔,便能在亭中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微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是当年的诗词与笑声,穿越百年时光,依旧在亭间回荡。

北堂是高凤翰居住的地方,屋内的布置简洁而温馨:一张古朴的木床,床头放着一个小小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窗边的书桌前,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仿佛主人刚刚还在此伏案创作。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在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让人不禁放缓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的时光。

南斋则是高凤翰少年时就读的私塾,屋内摆放着几张矮小的书桌与板凳,墙上挂着“学而时习之”的匾额,恍惚间,仿佛能看到年少的高凤翰端坐在书桌前,认真诵读经书的模样,那股勤奋好学的劲头,穿越百年依旧清晰可见。

后花园是整个纪念馆最具生机与诗意的地方。一条蜿蜒的石桥横跨在荷花池上,池水清澈见底,夏日虽未到,荷叶却已冒出水面,嫩绿的叶片挨挨挤挤,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荷花绽放做准备。

池边的凉亭古色古香,可供游人休憩,坐在亭中,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看着池中偶尔跃起的小鱼,让人倍感惬意。

园中还有一座高凤翰父亲教导他做人的石像,石像中,父亲神情严肃却满含关爱,高凤翰则恭敬地站立一旁,认真聆听教诲——这一幕,不仅展现了高家良好的家风,更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对高凤翰一生的深远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