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科幻>月光沉溺于星野> 第232章 灰胎的等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2章 灰胎的等待(1 / 2)

纳音初成,琴胎仿佛被注入了无形的魂魄,静静地横置于工棚特制的琴案上,虽未张弦髹漆,却已隐隐透出一种内敛的生机。沈星晚每日都会花些时间陪伴这张初具雏形的“灵机”,手指轻抚过那光滑的梧桐木胎,感受着其内部那与纳音共鸣后、愈发清晰有力的“呼吸”韵律。这是一种奇妙的联系,如同母亲感知着腹中胎儿的成长。

顾言兑现了他的承诺,开始着手进行古琴制作中最考验耐心与经验的环节——髹漆。而髹漆的第一步,便是制作灰胎。

灰胎,是以鹿角霜、瓦灰、生漆等材料混合,刮涂于木胎之上,用以填补木纹,平整胎体,更重要的是,它为后续的漆层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弹性的基础,直接影响琴体的振动传导和最终音色的松透度。灰胎的配制与刮涂,是古琴制作中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艺之一。

顾言没有避讳沈星晚,反而让她全程参与。他取来珍藏的、雪白细腻的鹿角霜,过筛去除杂质,又按特定比例加入碾磨至极细的澄泥瓦灰和纯净的生漆。搅拌的过程极具讲究,需顺一个方向,力道均匀,直到所有材料完全融合,形成一种色泽青灰、质地细腻如膏的灰胎料。

“灰胎如人之筋骨,”顾言一边搅拌,一边低沉地解释,“太厚则音闷,太薄则音浮。厚薄梯度,全在指尖的感觉。”

他开始示范刮涂。用特制的牛角刮刀,挑起一团灰胎,手腕悬空,运刀如笔,从岳山处起势,顺着琴面的弧度,均匀而流畅地向下刮涂。他的动作看似随意,实则每一刀的厚薄、力道都蕴含着精妙的控制,尤其在琴面中央和边缘区域,灰胎的厚度有着肉眼难辨的、极其精微的梯度变化。

沈星晚屏息凝神地看着,努力将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力道感受记在心里。她发现,顾言刮涂时,不仅仅是依靠眼睛,更多是依靠手指对刮刀反馈力道的感知,以及对琴体弧度的肌肉记忆。

第一遍灰胎刮涂完成,琴体被一层青灰色的“皮肤”覆盖,放入荫房,等待其自然阴干。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根据天气的温湿度,等待数日乃至十数日。

等待的日子里,顾言并未闲着。他开始处理琴体的附件——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等。他选用了那块从山涧带回的、质地坚硬如铁的老棘木,以其天然扭曲的纹理和深沉的色泽,来匹配“灵机”琴胎那内蕴的生机与力量感。他的雕刻刀法愈发凝练,寥寥数刀,便将岳山的挺拔、承露的圆润、龙龈的稳固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抽象而传神的美感。

沈星晚则继续她的日常练习和研读,同时更加细致地观察荫房内灰胎的变化。她发现,随着灰胎逐渐干燥,其颜色会微微变浅,质地也会从最初的柔软变得略带硬度。她学着顾言的样子,用手指极轻地靠近灰胎表面(并不触碰),去感知其固化过程中散发的微弱热力和湿气的变化。

第一遍灰胎彻底干透后,需要用最细的水砂纸蘸水,极其轻柔地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毛刺和凸起,使其变得光滑平整。打磨的力度必须恰到好处,既要磨平表面,又不能伤及灰胎的底层结构。

顾言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沈星晚。

这是一个极其磨人性子的细致活。沈星晚沉下心来,屏息凝神,指尖感受着砂纸与灰胎摩擦时最细微的阻力,调整着力度和方向。她打磨得很慢,很仔细,仿佛不是在打磨一件器物,而是在为一位初生的婴儿抚平肌肤。

当她完成打磨,琴胎表面的灰胎已然光滑如镜,青灰色的底子下,隐约透出梧桐木天然的纹理,别有一种素雅的美感。

然后是第二遍灰胎,步骤与第一遍相同,只是灰胎料研磨得更细,刮涂的厚度也更薄。接着又是等待,打磨。

第三遍,第四遍……

一遍灰胎,一遍等待,一遍打磨。时间在这样重复而专注的劳作中悄然流逝。小院里的银杏树叶渐渐染上金黄,山间的风也带上了凉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