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言情>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388章 抱歉,苏轼重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8章 抱歉,苏轼重改(1 / 2)

老爷们,抱歉了。

今天实在是精神不对,一个字都没写。

先把这几天重新改写的苏轼的两章发一下,占个位置。

抱歉抱歉了!

……

【大宋皇祐四年,春。】

【眉州纱縠行,苏家宅院。】

【一个少年正伏案疾书,他略显清癯,但眼神很亮。眉骨很高,一双眉毛并非浓重,却如墨剑般斜飞入鬓,为整张面孔平添了几分疏朗与英气。】

【此人正是苏家长子,苏轼。】

【十六岁的苏轼搁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书桌上摊开的是他刚草就的《夏侯太初论》,墨迹未干,其中“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一句,他自已读来也觉颇有几分气势。】

【一阵清朗的读书声从隔壁传来,是弟弟苏辙在背诵《孟子》。】

【那声音沉稳而专注,与自已的跳脱截然不同。】

【苏轼微微一笑,起身踱步到窗前。庭院里,父亲苏洵正与一位来访的友人坐在石凳上品茗论道。父亲的声音不高,但每每一针见血,友人时而点头,时而抚掌。】

【二十七,始发愤的父亲,如今已是名动蜀地的学者,那份沉淀下的渊博与犀利,如同院中那棵老槐树,枝干遒劲,为这个家遮风挡雨。】

【“轸儿,歇息片刻,莫要太过劳累。”母亲程夫人的声音温柔地响起。她端着一盘新切的瓜果,先给苏辙送去一些,又轻步走进苏轼的书房。】

【“娘亲。”苏轼回过身,脸上是明朗的笑意。】

【程夫人将果盘放在桌上,目光扫过那篇新作,眼中流露出赞许,但口中却道:“文章气势足矣,然锋芒过露,还需内敛。为文如为人,须知藏拙。”】

【“孩儿谨记母亲教诲。”苏轼恭敬地回答。】

【他知道,母亲虽不常著书立说,但其见识与品德,连父亲都深为敬服。】

【她主持家务,变卖嫁妆以支持父亲游学与家用,更在他们兄弟幼时,便亲自教授他们读《汉书》,讲述古今成败之事。】

【这时,苏辙也走了进来,兄弟俩相视一笑。】

【苏辙今年才十四岁,但他性子沉静温和,恰是苏轼豪放不羁的互补。】

【两人常就经史中的某个问题争论不休,又总在对方需要时,成为最坚实的依靠。父亲曾看着他们感叹:“莫道苏家只二子,他年兄弟名动天下时,方知吾言不虚。”】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三人的身影拉长。】

【空气中混合着墨香、茶香与庭院中草木的清新气息。这是一个典型的蜀中春日傍晚,宁静,充实,充满了书香门第特有的雅致与温暖。】

【过了月余。】

【苏轼奉父命,来到青神拜在山野大儒王方门下求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