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始皇难得抢到了天幕的评论机会。
他思索片刻,觉得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索性就将大秦推行国籍与族籍登记之事,在评论区广而告之。
当然,话说得颇为含蓄。
他并未明言“不填官方建议族籍就看不了天幕”。
只道大秦重新普查天下人的国籍与族籍,官方建议族籍填报“华夏”,但若心念故国,亦可依个人意愿填报“苗”、“羌”、“燕”、“齐”等。
虽未点破,但始皇自信,哪怕是个晋惠帝,身边只要有两个带脑子的大臣,也该明白这话里的深意。
果不其然,各朝有条件的,都开始琢磨推行类似的政策。
第一个动手的,是大汉的预备皇帝、监国太子、八岁王者——刘恒。
刘恒郑重其事地去请示刘邦,认定此等关乎国本的大事,非得父皇定夺不可。
然而刘邦忙着给未出世的女儿做胎教,正隔着肚皮给女儿念兵书政略。
闻言头也不抬,挥手道:“没空,你自己看着办。”
不过他还是提点了刘恒一句:“若填汉不会引发动荡叛乱,那就填汉。”
“若有不妥,便学那始皇,填华夏。”
刘恒遂与群臣商议,又派人四处调研,发现填“汉”或“华夏”似乎皆无不可。
若无天幕,众人或许更倾向“华夏”。
但因天幕盛赞汉朝功业,后人亦以汉人自居,百姓对“汉”的认同感颇高。
然深思熟虑后,刘恒与朝臣最终还是选了“华夏”。
原因无他,有些胡人部落,竟也能看见天幕,他们正在申请归附。
硬说他们是汉人,未免过于扯淡。
但认作华夏苗裔,则勉强说得通。
况且,这些能观天幕的胡人,正因天幕之故,自诩“高贵的华夏族人”,忙着和那些“看不见天幕的低级胡人”内斗呢。
为免节外生枝,还是“华夏”更为稳妥。
而汉武帝刘彻,可就没这么多顾忌了。
填“汉”!
必须填“汉”!
管你是羌人、苗人、越人、朝鲜人还是胡人,只要能看见天幕,统统给朕填“汉”!
否则就别看了!
若心向大汉、愿效犬马之劳,即便你是看不见天幕的蛮夷,朕也特批发你“汉人身份证”,准你观看天幕。
此后汉朝皇帝,大抵如此。
国力强盛时,便底气十足地选“汉”。
国力稍逊时,则务实些选“华夏”。
南北朝情况更复杂。
南朝多选“汉”,北朝则有的选“汉”,有的选“华夏”。
选“汉”者,多是汉化已深的政权。
选“华夏”者,则或因汉化尚浅,或因治下民族混杂,难以强求。
有些族群,本属同源,仅因迁入中原时序、居住地域乃至人口多寡,便分化成彼此敌视的群体。
按常理,统治者乐见大族分化,便于掌控。
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大洋彼岸某国也曾这般想,也是这般做。
起初效果不错,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化后的群体竟开始争夺正统、抢掠祖先荣光,甚至为争酒肆中的一个座次、店小二先招呼谁而拔刀相向。
统治者看得头疼,却无计可施。
总不能强行捏合回去吧?
且不说统治稳不稳定,人家愿不愿意还两说呢,合并后族名用谁的更是难题。
好了,现在问题解决了。
大家都是华夏人。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主体民族作为核心力量。
北朝多为“小族御大族”,如今借华夏之名,将所有能观天幕者皆纳入主体民族。
虽不能立时消弭矛盾,虽需漫长时光融合,但至少官方层面实现了统合。
诸如“胡不娶汉、汉不嫁胡”的潜规则,终会因“华夏”之称而裂开缝隙。
血脉交融,数代之后,“胡狗”、“汉奴”之类恶称或可渐息。
这,终归是一条看得见光明的路。
隋朝杨坚、杨广,皆选了华夏。
至于唐朝……李世民内心极想用唐为族号。
后世有盛唐之名,域外有唐人街,唐丝毫不逊于汉。
但深思熟虑后,“唐族”之议还是被放弃了。
唐诗中诸多以汉喻唐的诗句,恰说明“汉”之影响深远。
既不用唐,便只剩汉与华夏可选。
若在以往,李渊、李世民对此并无异议。
用“汉”就用“汉”呗,隋之前大家也常自称汉人,后人也这般称,没啥丢人的。
但天幕出现后,评论区里李老二与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真火。
朕用不了“唐族”,也特么不用你“汉族”!
朕用华夏族!
当然,李世民并非全然意气用事。
合格的政治家,不会因情绪而坏大事。
主因在于:大唐包容万国,来往胡商众多,归附的胡人部族更甚。
即便没有天幕,未来大唐中枢及各级官署中,也必然充斥大量非汉裔官员。
其中有些人,硬说是汉人也勉强说得通。
数百年战乱,刚从塞外归来,长相殊异、风俗不同,可以理解嘛。
但另一些人……若硬说他们是汉人,李世民真怕轩辕黄帝提着剑破碎虚空来砍他。
或有人问:轩辕黄帝时尚无“汉族”之称,他为何要砍李世民?
反而若将某些与华夏毫不相干之人纳入华夏,黄帝才更可能动怒吧?
但李世民自有想法。
他坚定认为自己在践行周公“夏君夷民”之策。
华夏人为君,即便治下皆是蛮夷,只要其行华夏礼、写华夏字、说华夏话、遵华夏俗、守华夏制,那便是华夏国度。
反之,若国君为胡,治下皆汉人,却行胡礼、循胡俗,那说破大天也不是华夏!
李世民推测或因唐朝未强制归化胡人,才导致中唐以后胡患肆虐。
李世民决定:既归降,必汉化!
反正有天幕在,休拿不识字、祖宗风俗说事。
真要坚持,便剥夺观看资格,有多远滚多远,滚回蛮夷之地守你的祖风去。
故而,李世民自认严格遵循周公之策,轩辕黄帝若有不满,要砍也得先砍周公。
黄帝是人皇,周公是圣人,按后世玄幻小说的路子,这二位不得破碎虚空,打得诸天崩裂?
想到此处,李世民文思泉涌,真想写一部《人皇战圣人》的奇书。
但一个皇帝写这个……莫说魏征,恐怕连程咬金、尉迟恭都要说自己“不似人君”了。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一旁的起居郎。
起居郎被盯得发毛。
陛下这眼神……莫非真想睡了我?
合着太上皇当初威胁要睡我,并非戏言?
你们李家何时有了刘家的血统?
“近前来。”李世民招呼道。
起居郎胆战心惊地上前,恭敬行礼,手下意识捂住后方。
李世民虽不明所以,也未多问,只将自己的写书大计和盘托出。
自己执笔,但挂起居郎的名号发行。
闻言,起居郎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陛下,您别开玩笑了。
黄帝大战周公?
您敢写,我都不敢……呃,好吧,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想看的。
但这事,您别找我,您找程咬金啊!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