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听得极其认真,他又注意到湖边有一些看似很现代化的建筑,询问之下,得知是污水处理厂和湿地净化系统的一部分。
【汉武帝刘彻:治理河流湖泊,自是应当。但立牌坊般书写口号,是否过于形式?】
【隋文帝杨坚:投巨资于净水之事,若用于充实国库或赈济灾民,岂不更实在?】
【周文王姬昌:仁政爱民,亦当爱及山川草木。后世此举,暗合天地好生之德,善。】
【夏桀:孤有酒池肉林,岂不更快活?保护个池子作甚!】
思索片刻后转向清瞳,语气真诚而带着深深的感慨:“朕……明白了。昔日朕常思,‘天命’究竟为何物?是谶纬符瑞?是人心向背?今日见这洱海之美,方知后世子孙将其视若珍宝,用心守护,使其生生不息……这‘天命’,或许并非虚无缥缈之物。”
他的目光扫过湖面、苍山、以及更远处依稀可见的城镇:“这天命,就蕴含在这民心之中,蕴含在这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里。得民心者,不仅得天下,更得这天地之助,方能长治久安。所谓‘天人感应’,非是玄妙难测,而是如此实在——君王若行仁政,爱护子民,顺自然之理,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若倒行逆施,竭泽而渔,则必遭反噬。”
他顿了顿,总结道:“后世能如此珍视一山一水,使其惠泽万民,这便是得了‘天命’的真意了。较之朕等当年所论,境界又高了一层。”
他将古代玄之又玄的“天命”概念,与最朴素的环保理念和民本思想联系了起来,果然老祖宗的智慧是最牛的。
【秦始皇嬴政:天命……在山水民心?这……朕需好好思量……】
【汉高祖刘邦:可以啊秀儿!这话说得有水平!比那些方士瞎扯靠谱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秀兄此言大善!《贞观政要》当添此论!以民为本,以天地为镜!】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易,解这‘天命’之心结难。刘秀兄,佩服!】
【明成祖朱棣:朕修《永乐大典》,包罗万象,却未将此理说得如此透彻。后世可畏!】
王莽猛地抬起头,看向刘秀,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一种世界观被颠覆的茫然。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那些关于“新政”、“复古”的论调,在刘秀这番“新天命观”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可笑。
武则天则是抚掌轻叹:“光武陛下此解,可谓拨云见日。将虚无之天命,落于实处,与民生环保相连,格局宏大,立意高远。看来此行,收获最大的,恐是陛下你了。”
刘秀谦和地笑了笑:“武皇过誉了。不过是见此盛景,心有所感罢了。归根结底,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理,只是后世赋予了它更广阔的内涵。”
清瞳看着王莽那副备受打击又开始怀疑人生的样子,心里乐开了花:刘秀陛下这波“天命”解读,直接对王莽造成了真实伤害加暴击效果!看来离团队大和谐不远了!
她趁热打铁,指着前方一处观景台:“三位,我们到地方了,这里是最佳拍照点,可以看到洱海和苍山全景!”
停车后,三位老祖宗在观景台驻足。面对美景,连王莽都暂时抛开了思绪。。
【乾隆帝弘历:快!给朕备纸墨!朕诗兴大发!《洱海观苍山感怀》!第一句是……】
【雍正帝胤禛:皇阿玛,您已经发了几十次诗兴了……纪晓岚他们快编不出来了……】
【隋炀帝杨广:哼,景致尚可,若有朕之龙舟舰队巡游其间,方显帝王气派!】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