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第十三章 马可波罗来华:东西交流,传奇之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马可波罗来华:东西交流,传奇之旅(2 / 2)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诸多发明与制度感到新奇。他第一次见到纸币时,惊讶于这种“用树皮制成的纸片”竟能替代金银流通:“元朝的纸币由朝廷统一印制,上面盖着皇帝的印章,在全国范围内都能使用,即便是最偏远的乡村,人们也乐意接受。”他对驿站制度印象深刻:“从大都到各地,每隔数十里便有一座驿站,驿站内备有马匹与住所,官吏与信使可以在此更换马匹,休息住宿,即便是千里之外的消息,也能在数日之内传到大都。”此外,他还记录了中国的煤炭使用、瓷器制作、丝绸纺织等技术,这些描述在后来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元廷期间,马可·波罗不仅是观察者,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他曾向忽必烈介绍欧洲的地理与历史,讲述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基督教的教义;他也将中国的数学、医学知识带回给身边的欧洲人。据说,他曾参与元朝的外交活动,协助忽必烈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联系。他的存在,如同一个小小的窗口,让蒙古大汗与元朝官员得以窥见欧洲的模样,也让他自己成为了第一个系统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欧洲人。

四、归途与着述:传奇的传播与争议

1289年,马可·波罗已在东方生活了十余年,思乡之情日益浓厚。恰逢波斯伊尔汗国的阿鲁浑汗遣使向忽必烈求娶公主,忽必烈决定将阔阔真公主嫁给阿鲁浑汗。由于陆路艰险,使团希望走海路前往波斯,而马可·波罗一行熟悉海上航线,便主动请求护送公主,借机返回欧洲。忽必烈虽不舍,但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1292年,马可·波罗与叔父、父亲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从福建泉州出发,沿中国南海南下,经印度支那半岛、马来群岛,抵达印度次大陆。他们在印度停留了一段时间,参观了德里的苏丹国,记录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与佛教遗迹。随后,他们横渡阿拉伯海,抵达波斯,将阔阔真公主安全送达阿鲁浑汗的宫廷(此时阿鲁浑汗已去世,公主改嫁其子合赞汗)。完成使命后,他们从波斯出发,经君士坦丁堡,于1295年回到了阔别二十四年的威尼斯。

当马可·波罗一行回到威尼斯时,他们身着东方的丝绸长袍,说着夹杂着蒙古语与汉语的威尼斯方言,人们几乎认不出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经历,他们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箱子,里面装满了珍珠、宝石与丝绸,这些财富让人们开始相信他们的故事。然而,更多的人对他们的描述持怀疑态度——一个城市有百万人口?用树皮做的纸片能当钱用?石头(煤炭)能用来取暖?这些说法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战争,马可·波罗参与了海战,不幸被俘。在热那亚的监狱里,他遇见了一位名叫鲁斯蒂谦的比萨作家。鲁斯蒂谦听闻马可·波罗的经历后,十分感兴趣,便建议他将旅程记录下来。于是,在监狱的油灯下,马可·波罗口述,鲁斯蒂谦笔录,一部影响世界历史的着作——《马可·波罗游记》(又称《寰宇记》)诞生了。

《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迅速在欧洲流传开来。它被翻译成拉丁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书中对东方财富的描述——“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哥伦布在远航寻找印度时,随身携带的正是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他在书中标注了前往“契丹”(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的路线,希望能找到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国度。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自游记问世以来,就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一些学者认为,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他的描述可能是根据道听途说拼凑而成,理由是游记中没有提到长城、筷子、茶叶等中国特有的事物。对此,支持者则指出,马可·波罗生活的元代,长城并未大规模修缮,并非重要的地理标志;而筷子与茶叶在当时的北方并不普及,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宫廷与城市,可能未曾留意这些细节。此外,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为游记的真实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例如,游记中对元大都宫殿布局的描述,与元代史料《析津志》的记载高度吻合;他对云南大理佛教艺术的记录,也与当地的考古发现相符。

无论争议如何,《马可·波罗游记》的历史意义不容置疑。它打破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局限,让他们意识到在欧洲之外,还有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世界。它推动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可·波罗的传奇之旅,为后来的全球化浪潮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五、文明回响:跨越时空的对话

八个世纪过去了,马可·波罗的旅程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他所代表的东西方交流精神,却一直在延续。从元代的泉州港出发,中国的瓷器与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而欧洲的传教士与商人则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来到中国,带来了天文历法与数学知识。明代的利玛窦正是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才毅然前往中国,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在当代,马可·波罗的故事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2014年,中国与意大利合作拍摄了纪录片《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沿着当年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变迁;在威尼斯,马可·波罗的故居成为了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中国的扬州、杭州等地,也保留着与马可·波罗相关的传说与遗迹。这些都印证了,马可·波罗的传奇之旅,早已超越了个人经历的范畴,成为了人类文明交流的象征。

回望13世纪的那条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的身影或许早已模糊,但他留下的故事,却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滋养着后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他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不在于隔绝与对立,而在于交流与互鉴。当威尼斯的商船与中国的漕船在海上相遇,当蒙古的驿站与欧洲的城堡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当波斯的地毯铺在中国的宫殿,当中国的瓷器摆放在欧洲的贵族餐桌——这便是人类文明最美的图景。

马可·波罗的来华之旅,是一场传奇,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过去,也启示着未来: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以包容的胸怀接纳差异,人类文明才能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在互鉴中走向繁荣。正如那句古老的丝绸之路谚语所言:“行走的脚步,比语言更能拉近心灵的距离。”而马可·波罗的脚步,早已跨越了时空,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永恒桥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