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如狂飙般席卷欧亚大陆,从漠北草原到多瑙河畔,从东海之滨到波斯湾头,几乎无人能挡其锋芒。然而,当这支曾踏平金、西夏、大理,征服阿拉伯帝国与东欧诸国的雄师将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元日战争——这场横跨两个世纪、历经两次跨海征伐的军事行动,不仅是蒙古帝国扩张史上罕见的“滑铁卢”,更在中日两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征伐缘起:帝国的野心与孤岛的倔强
元日战争的序幕,早在蒙古帝国尚未完全统一中国时便已悄然拉开。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随后数十年间,蒙古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下西进。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手灭金,中原大地尽入蒙古版图;1253年,忽必烈远征大理,完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三年后攻陷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结束,南宋彻底覆灭。至此,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南至安南,国力臻于鼎盛。
与元朝的蓬勃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列岛的相对封闭。当时的日本处于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天皇虽为名义上的国家象征,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自唐代遣唐使制度终结后,日本与中国的官方往来渐疏,仅靠民间贸易维系有限联系。对于蒙古帝国的崛起,日本起初知之甚少,直到蒙古灭金后,与高丽的接触日益频繁,才逐渐意识到这个大陆强国的存在。
元朝的征伐动机,既有帝国扩张的本能,也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忽必烈登基后,致力于构建“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要求周边国家“称臣纳贡”,日本自然也在其列。1266年,忽必烈派遣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携带国书称:“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国书表面言辞温和,实则暗藏威胁,若日本拒不臣服,元朝将以武力相加。
然而,日本对元朝的“通好”提议反应冷淡。当时镰仓幕府的实权掌握在北条时宗手中,这位年仅18岁的执政者血气方刚,对元朝的“威胁”嗤之以鼻。日本朝廷与幕府经过反复商议,认为元朝的国书“言辞无礼”,违背了日本“神国”的尊严,最终决定不予回复。黑的等人在高丽逗留数月,未能抵达日本便无功而返。
此后数年,忽必烈又多次遣使赴日,均遭拒绝。1270年,元朝使者赵良弼抵达日本太宰府(今福冈),却被幕府软禁长达一年,始终未能见到天皇或幕府高层。赵良弼回国后,向忽必烈报告日本“持险不服”,建议出兵征讨。此时,元朝已平定南宋大部,军事力量空前强盛,忽必烈认为“蕞尔小国”竟敢抗命,有损帝国威严,遂下定决心发动对日战争。
二、文永之役:台风初显神威
1274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第一次征伐日本的军事行动正式展开,史称“文永之役”。忽必烈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为右副元帅,汉军万户刘复亨为左副元帅,率领蒙、汉、高丽联军出征。
联军兵力约3.2万人,其中蒙古与高丽军约2.5万人,汉军约7000人,配备战船900余艘,大多由高丽负责建造。这支军队堪称当时东亚最强战力:蒙古骑兵擅长野战奔袭,汉军拥有先进的攻城器械,高丽军则熟悉海战。元朝方面信心满满,认为只需一战便能迫使日本臣服。
同年十月,联军从高丽合浦(今韩国镇海湾马山浦)出发,横渡对马海峡,首先进攻对马岛。对马岛守军仅有百余人,在联军的猛攻之下迅速溃败,守将宗助国战死。联军继而攻占壹岐岛,岛上武士集团奋勇抵抗,却因兵力悬殊而全军覆没,守护代平景隆自杀身亡。
十月二十日,联军主力在日本九州博多湾登陆。此时,日本方面已得到消息,镰仓幕府下令九州各国武士集结抗敌,总兵力约10万人,由太宰府守护藤原经资统领。日军以武士为核心,配备少量步兵,武器以弓箭、刀枪为主,缺乏大规模集团作战的经验。
登陆后的联军迅速展开攻势,蒙古骑兵的冲锋与汉军的火炮(回回炮)给日军带来了极大震撼。日军武士虽然悍不畏死,各自为战,却难以抵挡联军的协同进攻。据《日莲圣人注画赞》记载,日军“箭如雨下,呼声震天,然蒙古军以铁炮(火炮)还击,声如雷霆,日军战马受惊,阵型大乱”。激战中,左副元帅刘复亨中箭受伤,联军攻势稍缓。
傍晚时分,联军撤回船上休整。此时,九州沿海突然刮起强烈台风,狂风巨浪将联军战船冲得七零八落。据《高丽史》记载,“是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溺,师遂退”。台风过后,联军损失惨重,约1.3万人葬身海底,战船损毁过半。忻都、洪茶丘见势不妙,率领残部仓皇撤退,第一次征伐以失败告终。
文永之役的失败,对元朝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方面,忽必烈虽震怒于失利,却并未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平定南宋残余势力,同时着手准备第二次征伐。日本方面,此战虽胜,却也让镰仓幕府意识到元朝的威胁远超想象,开始积极备战:在博多湾沿岸修筑“石垒”(防御工事),从全国各地征集武士驻守九州,加强沿海警戒。北条时宗的威望因“击退元寇”而空前提升,镰仓幕府的统治得以巩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将此次胜利归功于“神风”保佑,认为是天照大神显灵,派遣台风摧毁了元军。这种“神风信仰”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日本民族意识的一部分,甚至在二战时期被军国主义者利用,组建“神风特攻队”。
三、弘安之役:更大的规模,更惨的结局
1281年(日本弘安四年),经过七年的准备,元朝发动了第二次对日征伐,史称“弘安之役”。此次忽必烈投入了更大的兵力,试图一举征服日本。
元朝将远征军分为两路: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兵力约4万人,战船900艘,从高丽合浦出发;江南军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领,兵力约10万人,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两路大军计划在日本壹岐岛会师,然后共同进攻九州。
然而,这次征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东路军与江南军分属不同系统,指挥不统一,将领之间矛盾重重。东路军多为蒙古、高丽将士,骄横轻敌;江南军则以南宋降兵为主,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此外,战船的建造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江南军的战船多由南宋工匠赶制,为了赶工期,大量使用劣质木材,船体脆弱,难以抵御海上风浪。
五月,东路军率先出发,攻占对马岛、壹岐岛后,不等江南军抵达,便擅自进攻博多湾。但此时日本已在博多湾沿岸筑起了长达20公里的石垒,日军依托石垒顽强抵抗。东路军多次登陆均被击退,伤亡惨重,被迫撤回壹岐岛等待江南军。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