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504章 牛市与股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4章 牛市与股灾(2 / 2)

“我赞成”

全票通过。

接下来的两天,长实集团在星期四发表业绩和分红报告,直接拿出1.35亿港币分红,再加上大股拆细股的利好消息,当天平安指数暴涨120点;

到了星期五,汇丰银行又实行每股派发末期息3.75元及5股送1红股,该银行又议决“大股拆细股”——即将每1大股拆成10股细股,提高股票的流通性,当天平安指数又暴涨150点。

截止周五(2.9)收盘,平安指数已经涨到1730点,当周涨幅超过20%。

市场已经彻底疯狂。

两天(2.12)后,平安指数突破大家的心里关口1800点,报收1802点。

证券监理专员施伟贤会颇为不屑地:“只要把一只狗上市,(其股票)也会有很多人购买”

再过两天(2月14日),美国宣布将美元贬值一成,港府虽然表示维持港元汇率不变,但股市只略为回。

之后,由于港府宣布计划兴建地下铁路,借以改善不胜负荷的运输系统,股民的情绪再次被推上高点。

又是一年春(1973)。

3月伊始,陈光良走进长实集团的写字楼,听到还有人谈及股票,这次他没有视而无睹,而是朝着谈话的职员走去。

几名职员顿时被吓一跳,上班开差,谈论股市,难道被老板听到;想到于此,大家不由得寒颤一下,老板可是非常严肃严苛的。

陈光良走到几个中环高级白领面前,道:“上班谈论股票,我看现在整个社会风气都是这样。在我看来,你们是死在临头不自知,肥皂泡越大,越容易爆炸。”

大家纷纷望着老板,脸上写着惊讶和复杂表情。

陈光良没有继续废话,而是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叫来陈文杰。

“爸”

“马上下发集团内部通知,凡集团职员不得在工作期间炒股,建议清空股票,专心工作。并向大家提出警告,股市的肥皂沫已经越来越大,随时都也爆的可能,建议大家郑重考虑,回归工作。”

陈文杰连忙道:“好,我马上去安排。”

此时他们的股票,已经套现两个月,虽然剩下的一个月会继续套现,但已经不影响太多。

父亲发布这样的通知,是避免同事们因为炒股而走向不归路,这也影响集团的运作。

很快,长实集团、环球集团、长江工业集团、平安金融集团都发布了同样的内部文件,凡是写字楼里的职员,几乎都得到一份。

而这份内部文件的署名,豁然是集团的‘精神支柱’陈光良先生。

“工作期间一律不能炒股,不能谈论股票,违者重罚!”

“肥皂沫越来越大,随时都有宝的可能!”

“建议大家慎重考虑投资,回归工作才是正途。”

环球集团。

三十岁的谭国始,看到这样的内部文件后,左顾右望一番,低声对同事唐顺波,道:“阿波,是陈生发的内部文件。”

唐顺波凝重的道:“是啊,陈生很少操心这些事,这次发内部文件,听人人都有,看来事情很严重。”

谭国始怀疑的道:“你,是不是老板看我们上班在谈论股票,所以心生不满,才吓唬大家的。”

唐顺波气道:“你子可不要不识好人心。我觉得陈生一定是为我们大家好,要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当年在上嗨滩就有‘金子大王’称号,对金融拿手的很。反正我下周一就开始抛售股票了,管他的,袋为安吧!”

谭国始脸红一下,道:“只是,我今年初才入市,赚的也就七八成,哪有你翻了几倍!”

唐顺波看着谭国始,劝道:“听陈生的。而且以后上班再提股票,搞不好你工作都没有了!”

“喔”

一时间,四大集团的职员纷纷开始考虑套现离场,当然也有三成炒股的抱着侥幸的心理,甚至有极个别人因为这份内部文件而干脆辞职炒股。

1973年3月9日(星期五),一个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日子,既没有特别轰动的利好消息,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资金涌入,平安指数却因市场过度炒作而飙升至2174.96点的历史高位,单日成交量达7.59亿元,使很多股民极为雀跃。

可惜,到了下一个交易日(3月12日,星期一),股市便因发现3张合和实业有限公司的假股票而逐步滑,并触动了一浪接一浪的抛售潮。

晨间(上午)开盘,各股份造价仍甚壮观。但此股劲力只属昙花一现,未几即遭受庞大回吞压力袭击,使到各股份作价纷纷回。

据股市中人透露,形成跌市之主因,是银行收紧经纪的借贷。与此同时,“淡友”亦乘机作祟,使昨日的股市走势软弱。

3月15日。《东方日报》评论:因发现几张假股票,即引起股价连续下跌,可见本港股市本质脆弱,禁受不起一点风吹动……近来股市狂热,几乎无人不在悉索敝赋,从事股票的申请(认购)和买卖,其动机多非投资保值,而是投机,以求暴利……对于这种情势,头脑清醒的人,都会感到其间孕育着很大的危险性。

之后,股市仍无法摆脱弱势,并且愈跌愈急。由于气氛逆转,部分投资者便因“走避不及”而蒙受巨大损失。

对于这种情况,报纸的报道是:“连日股市急跌……许多股票持有者对着这个凄惨的跌风,无不焦头烂额、胆战心惊,大有谈虎色变之势”(《东方日报》,1973年3月23日)。

不过,可以这样,3月上旬的“大跌市”,只是这场巨大灾难的序幕,真正的“焦头烂额、胆战心惊”还在后头。那些不肯在此时“止蚀离场”,甚至抱着“趁跌市拾平货”的投机者,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3月26日,另一场股市大泻又悄悄莅临。该日,平安指数由1617.98点下跌至1439.28点,单日下降了188.70点,跌幅超过一成,使市场大为震动。

不知是否别有用心的人在推波助澜,还是真的有“大好友”相信“跌市”只属技术调整,当时还有少部分市场中人指“股市很快便可止跌回升”,因而建议“趁低吸纳”(《东方日报》,1973年3月26日)。

可惜,这个过度乐观的预测,股市的跌浪也在“庄家大户”不断抛售的压力下愈跌愈急,也愈跌愈深。

事实上,股市从高位回初期,不但部分市场中人确信只属技术调整,港府也认为是短期现象。所以不仅没有干预,反而税务局还在4月4日发表“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税”的广告,计划向股票投资者征税,消息使一众股民更为惶恐,加剧了市场的抛售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