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帝国,乾龙三年,冬。
来自北境黑风口的捷报,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点燃了沉寂已久的帝都。街头巷尾,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脸上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狂喜。茶馆酒肆里,说书人唾沫横飞地讲述着黑风口战役的惨烈与辉煌,将那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女元帅林慧莲的名字,捧上了云霄。
“……那北蛮第一猛将,‘撕天裂熊’巴特尔,手持两柄狼牙棒,凶悍无比,连斩我军数员大将!就在这危急关头,林元帅亲率银甲亲卫,如一道银色闪电,直插敌阵!她手中亮银枪使得出神入化,枪出如龙,不过三合,便将那巴特尔挑落马下!”
“还有那北蛮主力统帅韦挺,老奸巨猾,设下重重陷阱,妄图围歼我军主力。林元帅沉着冷静,洞察其奸,先是诈败诱敌,随后伏兵四起,分割包围!黑风口下,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北蛮十万精锐,竟是片甲不留!韦挺本人,也被林元帅一箭封喉,当场毙命!”
“大捷!真正的大捷啊!北蛮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数十年内,再无南下之力!”
欢呼声中,“帝国之盾”、“北境守护者”的赞誉,如同最华美的冠冕,戴在了林慧莲的头上。皇宫大殿内,年轻的天子龙颜大悦,百官山呼万岁,纷纷上奏,请求对林慧莲及北境将士进行重赏。
然而,在这片喧嚣的庆功声浪之下,一个沉甸甸的议题,正悄然在帝国权力的核心层发酵。
紫宸殿偏殿,一场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秘密会议正在进行。与会者寥寥无几,却都是帝国真正的掌舵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太师,掌管帝国财政的户部尚书,手握京畿兵权的禁军统领,以及……刚刚从前线风尘仆仆赶回,一身戎装尚未完全卸下的北境统帅,少女元帅林慧莲。
殿内炭火熊熊,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皇太后端坐在凤椅上,雍容华贵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审慎。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佛珠,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了林慧莲身上。这位少女元帅,尽管只有十三岁,却因常年在北境风霜洗礼,眉宇间自有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锐利。她身形尚显单薄,却穿着一套量身定做的亮银色铠甲,更衬得她英姿飒爽,眼神清澈而坚定。
“慧莲,”皇太后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黑风口大捷,你居功至伟,哀家和皇上都记在心里。如今北境暂安,是时候考虑下一步的方略了。朝堂之上,对此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哀家想听听你的看法。”
太师清了清嗓子,首先开口,他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成持重的大臣的意见:“太后,老臣以为,北蛮虽败,但其根基在广袤草原,民风彪悍,不易彻底降服。我军虽胜,亦是惨胜,将士疲惫,粮草消耗巨大。当务之急,应是见好就收,加固长城防线,安抚边民,休养生息。同时,帝国西境与南境亦有摩擦,内部藩王势力渐长,流民问题也需妥善处理。若此时贸然北伐,深入草原腹地,恐有鞭长莫及、后院起火之虞啊。”
户部尚书立刻附和:“太师所言极是!太后,国库虽有积储,但黑风口一战消耗甚巨。若要乘胜追击,所需粮草、军械、马匹,数目庞大,筹措不易,恐将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还请太后三思。”
禁军统领则更关注军事风险:“林元帅,末将并非质疑您的军事才能。只是北蛮草原,广袤无垠,气候恶劣,我军不熟悉地形,后勤补给线过长,易遭伏击。韦挺虽死,但北蛮各部落仍有数万残余兵力,若其联合起来,依托地利进行游击,我军将陷入苦战。一旦战事迁延日久,对我军极为不利。”
三位重臣的意见,代表了“稳健派”的核心观点:巩固防线,转向内政,徐图后计。这听起来似乎是最安全、最稳妥的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林慧莲身上。她一直沉默地听着,纤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悬挂的佩剑剑柄。那是一柄通体乌黑的宝剑,名曰“墨影”,是她已故父亲——前北境统帅林啸将军的遗物。
感受到众人的注视,林慧莲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没有丝毫犹豫和怯懦,反而燃烧着一种近乎灼热的光芒。她站起身,对着皇太后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清脆,却掷地有声:
“太后,各位大人,慧莲不敢苟同!”
她的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炭火的噼啪声,让殿内的气氛为之一凝。
“黑风口大捷,固然重创了北蛮主力,但正如太师所言,其根基未除!韦挺虽死,北蛮王庭犹在,其大可汗拓跋烈尚在漠北深处,若给他喘息之机,收拢残部,休养生息,用不了十年,甚至更短,北境的狼烟必将再次燃起!我大夏将士的鲜血,难道要白流吗?”
林慧莲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激昂:“各位大人担心粮草不济,担心西境南境,担心内部藩王。但慧莲以为,这些问题,恰恰需要一场彻底的北伐来解决!”
她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北蛮之患,由来已久,如同附骨之疽,不彻底剜除,永无宁日!今日我军大胜,士气如虹,北蛮则军心涣散,胆战心惊,此乃天赐良机!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此时不击,更待何时?若错失此机,他日北蛮复起,我军将面临更大的牺牲,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第二,关于粮草后勤。黑风口之战,我军缴获北蛮粮草牲畜无数,可解燃眉之急。北境各军镇经过多年经营,亦有储备。同时,可效仿前朝‘以战养战’之策,深入草原后,夺取北蛮部落的牲畜粮草,补充给养。至于国内,可暂缓非紧急工程,削减部分冗余开支,集中资源于北伐大业。只要战事速决,粮草并非不可克服!”
“第三,关于地形与风险。不错,草原广阔,环境恶劣。但我军并非孤军深入!北蛮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部落之间素有摩擦。我军可派遣使者,联络那些与拓跋烈素有嫌隙的部落,许以高官厚禄,分化瓦解其联盟。同时,我军中有不少来自草原的降兵和向导,熟悉路径。至于所谓的游击战术,我军可组建精锐轻骑兵,以快打快,追亡逐北,不给其喘息之机!”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慧莲的声音陡然拔高,眼中闪烁着名为“野心”的光芒,“彻底荡平北蛮王庭,将广袤的草原纳入我大夏版图,设立都护府,屯垦戍边,这不仅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北境威胁,更能获得无穷无尽的牧场、牲畜和兵源!届时,我大夏将拥有一支真正的草原铁骑,无论是西境的羌人,还是南境的蛮族,都将不足为惧!内部藩王,在帝国如此赫赫武功面前,也将不敢轻易妄动!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策!”
她的话语,如同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这已经不仅仅是“乘胜追击”,而是一场野心勃勃、规模宏大的“北伐拓土”计划!
“可是……”户部尚书还想争辩,却被林慧莲打断。
“大人担心军费?慧莲敢问,是每年耗费巨资维持庞大边防军划算,还是一次性投入,彻底解决边患,将草原变为我大夏的牧场和粮仓划算?是让将士们在苦寒北境年复一年地枕戈待旦划算,还是一鼓作气,扬我国威,让北蛮永世不敢南下牧马划算?”
林慧莲转向皇太后,目光恳切而坚定:“太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慧莲愿立下军令状,亲率北境铁骑,北伐草原,直捣北蛮王庭!若不能擒获拓跋烈,荡平其巢穴,慧莲愿以项上人头谢罪!请太后恩准!”
她的眼神,充满了少年人的锐气、军事家的远见和一种令人心悸的决绝。那是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一种敢于承担天下兴亡的魄力。
皇太后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心中百感交集。她想起了慧莲的父亲林啸将军,那个同样敢于深入草原,让北蛮闻风丧胆的铁血硬汉。虎父无犬女啊!
她沉吟良久,殿内鸦雀无声。最终,皇太后轻轻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好!哀家相信你,林元帅!哀家准你所请,北伐!”
她转向太师和户部尚书:“太师,户部尚书,粮草军械之事,务必全力筹措,不得有误!哀家会亲自坐镇中枢,稳定后方,为慧莲元帅解除后顾之忧!”
“太后英明!”林慧莲心中巨石落地,激动地再次行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臣,林慧莲,定不负太后厚望,不负大夏江山,不破北蛮,誓不还朝!”
北风,似乎更烈了。但这一次,它将承载着大夏帝国的战旗,一路向北,直捣蛮荒!
二:厉兵秣马,剑指漠北
紫宸殿的决定犹如一道惊雷,在帝都的上空炸响,瞬间引起轩然大波。这个决定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不仅在帝都,甚至在整个帝国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一时间,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一群蜜蜂在耳边嗡嗡作响。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能够彰显帝国的威严,拓展疆土;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战争会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损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然而,皇太后的决心已定,她坚信北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她的威望如日中天,无人能够撼动她的决定。而林慧莲元帅,作为帝国的军事统帅,更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信任。
在皇太后和林慧莲元帅的推动下,北伐的大方向已不可逆转。军队开始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士兵们日夜操练,磨砺武艺,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