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臣反对
武德六年,中秋节后。
李恩义离开了生活三年的普济院,穿上了一身崭新乾净的长衫。
他隨院长来到无极堡,堡前那棵高大的皂角树下,他又看到了代王。
李恩义上前,跪下磕头。
“你是叫恩义吧”代王伸手去扶,“快起来,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要轻易下跪。”
李恩义却仍然还是跪在那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代王对恩义有如再生父母,此恩情一生一世不会忘记。”
李逸把他拉起来,替他拍掉新衣服上的灰尘。
皇帝笑著走来,打量著这个少年,“李恩义,嗯,果然是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很好。等隨朕回了宫,你跟著太子承乾吧。你大太子几岁,照顾下他。”
陪太子读书,这可是极大的信任和赏识。
李逸说,“还不谢陛下。”
东宫有太子侍讲,也还有太子侍读,都是东宫七品官职,选用文学之士,侍奉太子读书。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当然,李恩义这个陪太子读书,自然不是侍读更不是侍讲,只相当於太子书僮了。
可太子是储君,身边的每一个近侍,那都是要千挑万选的。
皇帝上了御马,队伍启程回京。
李逸拍了拍李恩义的肩膀,“赶紧跟上。”
秋风阵阵,天气凉爽。
李逸也上了马,不得不离开这愜意的乡下,返回京师。
队伍出了御宿市镇街道,越过了高大的罗家堡石拱桥,出了那高高的镇门。
沿著滴河畔行走在稻地里,金色的稻穀隨风摇摆,如波涛起伏,风中有稻香。
皇帝向李逸招手,让他並而行。
“看著这稻地丰收景象,朕这心情都格外的舒畅啊,”李世民笑的合不拢嘴,“自开国以来,百姓飢饿,粮价居高不下,斗米价匹绢。”
长孙无忌落后一个马头,在后面接话,“陛下继位,夏季各地丰收,如今秋收在即,又將是丰收。
京师物价贵,可现在斗米也不过二十钱,一斗粟更只要十二钱。
秋收后,斗米只怕还要再跌几钱。”
“这是圣天子在位,故而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啊。”
这番话,李世民听的很高兴。
当初,太上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食言没有选择立他为储。
他八百侍卫入宫,夺了大位。
一直就著一股劲,他不是要证明自己多了不起,而是要拿回本该属於他的东西,他要告诉太上皇,告诉百官和世人,这个位置,本就该是他的。
他做太子,做皇帝,绝对会比建成更好。
而如今,距宫变百日,他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用事实证明,他確实就该坐那个位置。
突厥臣服,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纷纷称臣纳贡,他稳住了朝堂,也稳住了地方,更稳住了边疆。
甚至,连物价都稳住了。
斗米二十钱,粮价比之几年前,下跌十倍。
“无逸,朕听说,你之前在代北的时候,还曾跟幕僚们说,三年后,斗米只要三四钱
李逸看著那沉甸甸的稻穗,“陛下,三年耕而积一年之余,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
只要风调雨顺、政安人和,那么三年必有一年之余,粮价自然不会再那么贵。
斗米三四钱,实属正常矣。“
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皇帝念著,说著容易,但想要做成却不易。
不过皇帝雄心万丈,他能用百天,就彻底接掌了天下,让天下安稳,那么再给他三年时间,他相信能做到更好。
边疆外患已除,內政又安定,他要面对的可比太上皇那时好多了。
这趟御宿乡之行,让皇帝对未来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他已经找到了治理国家的钥匙。
主客户制和开徵商税,加上义仓粮,未来两税法,这些都能让大唐更上层楼。
十年,李世民只需要安心改革发展十年,十年生聚,不敢说人口翻番,但肯定能增加一二百万户的客户。
九年耕而有三年之食,十年时间,足够他储备很多粮草器械,到时灭吐谷浑、再征高句丽,恢復汉之安西都护府和辽东四郡之地李逸骑著匹契丹马,隨著马摇晃著身子,看著漓河畔这些即將收穫的水稻,这御宿乡漓河畔,自他回来后,连续五六年了,好像除了中间几次夏秋山洪,並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旱灾,也没有蝗灾和早霜等严重灾害。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