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1 / 2)

去满城的路上,陈砚特意选了靠窗的座位,把手机支架固定在小桌板上,镜头一半对着窗外的乡村风光,一半对着手里的《保定民国教育史料》。此时直播间已经聚集了四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对“土坯黑板”的好奇——毕竟之前见的都是翡翠、铜器这类“值钱”物件,土坯做的老物件,大家还是第一次期待。

“各位,咱们今天去满城找的刘先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代表人物。跟苏先生的女子学堂、蔡先生的男子中学不一样,刘先生办的是‘扫盲班’,主要教农民认字、算账,用的都是最朴素的教具,比如土坯黑板、手抄课本。”陈砚翻到史料里刘先生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站在一间土坯房前,手里举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灰写着“一二三”,“你们看这块黑板,就是土坯做的——民国乡村条件差,没钱买木头黑板,就用黄土和稻草混合做成土坯,晒干后当黑板,用白灰当粉笔,虽然简陋,但能让农民孩子学到知识。”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土坯黑板能保存这么多年?不会碎吗?”

“怎么判断是民国的土坯,不是现在仿的?”

“砚哥,到了满城能不能现场演示下用白灰写字?”

陈砚笑着解答:“土坯只要不受潮、不磕碰,能保存很久。民国的土坯和现在的不一样,当时用的是‘熟土’,就是反复捶打的黄土,里面加的稻草也是当年的‘老稻草’,纤维更粗,能增强土坯的韧性。判断年代可以看土坯的颜色,民国土坯是深褐色,表面有自然的风化纹路,现代仿的土坯颜色浅,纹路很规整。至于写白灰,到了老刘的书店咱们试试,不过得轻一点,别损坏老黑板。”

两个小时后,高铁到了满城站。老刘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手里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从家里带的苹果。“陈老师,可算把你盼来了!我这书店就在老街口,走路十分钟就到。”老刘说话带着浓重的满城口音,笑容很朴实。

跟着老刘往老街走,路边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偶尔能看到几间保留着民国风格的铺面,门口挂着褪色的木匾。老刘的书店叫“老刘书屋”,门脸不大,门口堆着几摞旧书,窗户上贴着泛黄的“读者须知”,推门进去,一股旧书特有的油墨味混合着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

书店的里屋放着一张老式八仙桌,桌子上盖着一块蓝色的粗布,老刘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掀开布——一块半米宽、一米长的土坯黑板露了出来。黑板是深褐色的,表面有些粗糙,边缘有几处细小的磕碰,上面用白色的痕迹写着“识字救国”四个大字,字迹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是用硬树枝写的,笔画里还嵌着细小的稻草纤维。

“各位,这就是刘先生当年用的土坯黑板!”陈砚把手机架近,调整好角度,“先看材质,用手摸一下(戴了手套),能感觉到里面的稻草纤维,这是民国乡村土坯的典型特征。再看表面的白痕,是当年用白灰写的,白灰已经渗入土坯内部,不是浮在表面——现代仿的话,白灰容易脱落,而且不会有这种‘渗入感’。还有黑板的边缘,这些磕碰痕迹很自然,是常年移动、使用造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黑板上的字迹:“你们看笔画里的细小缝隙,里面有轻微的风化痕迹,这是几十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现代技术仿不出来。另外,黑板背面有几个小小的指印,应该是刘先生当年拿黑板时留下的,指印里的土坯密度和周围不一样,说明是长期接触形成的,不是偶然留下的。”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惊叹:“原来土坯也能当文物!长见识了!”

“‘识字救国’这四个字太有力量了!”

“老刘,这黑板你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太不容易了!”

老刘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茶回忆:“这黑板是我爷爷去世前交给我爸的,说一定要好好保存,别让孩子们忘了当年认字多不容易。我小时候,我爸把它放在阁楼上,用塑料布包着,怕受潮。前几年有个贩子来,给我五千块买这黑板,说要拿去当‘乡村装饰’,我没卖——这不是装饰,是我爷爷的心血,卖了就对不起他了。”

陈砚点点头,又看向八仙桌的抽屉:“老刘,你说的老课本在吗?咱们一起看看。”

老刘打开抽屉,拿出一摞用线装订的课本,都是土黄色的草纸做的,封面用毛笔写着“国文”“算术”,还有一本手写的“识字课本”。陈砚拿起那本“识字课本”,小心地翻开,里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字,第一页是“人、口、手”,旁边还有简单的注释,比如“人:吃饭、干活的都是人”,第二页是“田、地、禾”,注释是“田:种庄稼的地方”。

“各位,这是民国乡村的手抄课本!太珍贵了!”陈砚对着镜头,“首先看纸张,是民国时期的‘草纸’,纤维很粗,透光看能看到里面的草梗,这是当时乡村最常用的纸,便宜还耐用。再看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墨水是民国时期的‘蓝黑墨水’,已经有些褪色,但字迹很工整,说明刘先生当年很用心教学生。还有这些注释,特别直白,比如‘人:吃饭、干活的都是人’,适合农民孩子理解,这种‘通俗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特别难得。”

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站在土坯房前,刘先生拿着黑板站在中间,孩子们手里拿着手抄的课本,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照片的边缘有些磨损,背面用铅笔写着“民国二十八年,满城李家庄扫盲班合影”。

“这张照片太重要了!”陈砚激动地说,“能直观看到刘先生办学的场景,和黑板、课本相互印证。你们看照片里的孩子,手里的课本和咱们现在看的一模一样,说明这些课本确实是当年用的,不是后来复刻的。照片背面的铅笔字,是民国时期的‘铅笔’写的,字迹有轻微的晕染,和现在的铅笔字迹不一样——民国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现在的铅笔笔芯含碳量高,字迹更清晰。”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这照片太有年代感了!”

“刘先生太伟大了!在乡村办学不容易!”

“砚哥,这些课本和照片能捐给博物馆吗?想让更多人看到!”

陈砚看向老刘,老刘笑着点头:“我早就想捐了!之前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你帮忙联系博物馆,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说,办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识字,要是这些东西能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土坯黑板、手抄课本和老照片,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黑板是民国二十五年左右制作的,课本和照片也是同期的,都属于珍贵的民国乡村教育文物。

“我们可以在‘民国保定历史’展览里加一个‘乡村扫盲’板块,”张馆长看着黑板和课本,兴奋地说,“把土坯黑板放在中间,周围摆上手抄课本和老照片,再配上刘先生办学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民国乡村教育的不易。另外,我们会给黑板做一个专门的保护罩,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受潮、风化。”

文物保护人员给黑板做了简单的清洁和加固,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的胶水加固边缘的磕碰处。老刘一直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不舍又欣慰:“辛苦你们了,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着老刘整理爷爷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办学日记”。日记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记录了刘先生当年办学的困难:“民国二十七年,天旱,庄稼欠收,学生多不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民国二十八年,无白灰,用灶灰代,写于黑板,色暗,学生看不清,遂用炭笔”“民国二十九年,县上给课本十本,分与学生,余者手抄”。

“这些日记太感人了!”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刘先生当年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就是为了让农民孩子识字。你们看这一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说明当时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没法上学,刘先生还要贴补粮食,这种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看哭了!刘先生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

“砚哥,能不能让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看看?让他们了解历史!”

陈砚立刻联系了满城当地的几所小学,和校长们商量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校长们都很支持,说可以把参观变成“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听刘先生的故事,亲手摸摸复刻的土坯黑板(怕原件损坏,博物馆做了复刻),体验当年的学习环境。

一周后,“民国保定历史”展览的“乡村扫盲”板块正式开展。开展当天,满城李家庄小学的学生们穿着校服,排着队参观。孩子们看着土坯黑板上的“识字救国”,听讲解员讲刘先生办学的故事,有的孩子还拿着复刻的手抄课本,一笔一划地学着写“人、口、手”。

老刘站在人群里,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红:“爷爷,你看到了吗?现在有这么多孩子识字,你的心血没白费。”

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看到孩子们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我们保护老物件、讲老故事,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现在的人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用努力和坚持换来的。刘先生的土坯黑板、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这些老物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敬畏,对‘传承’的坚持。”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发现的民国档案:“这里面记载了另一位教育者,姓王,在徐水办过‘流动学堂’,就是背着课本、黑板走村串户教农民识字,据说他还有一个‘流动书箱’,里面装着常用的课本和文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徐水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这个书箱。”

陈砚接过档案,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王先生背着书箱的照片,书箱是木质的,上面刻着“流动学堂”四个字,边角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他心里一动,立刻和徐水的古玩店联系,打听王先生后人的下落。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王先生的孙子在徐水开了个老家具店,据说还藏着当年的书箱!”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徐水。路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背着知识‘走’遍乡村的。据说这个书箱里还留着当年的课本和文具,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什么惊喜!”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流动书箱!听起来就很有意义!”

“砚哥注意安全!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流动书箱”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王先生走村串户的艰辛,或许是农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的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乡村的知识之光。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清晨六点半,陈砚的闹钟还没响,手机就先震动起来——是徐水老家具店的王老板发来的微信:“陈老师,我把书箱找出来了,用布包了三层,就等你来了!”附带的照片里,一个深棕色的木质书箱躺在旧木桌上,边角磨得发亮,正面刻着的“流动学堂”四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陈砚立刻爬起来,把鉴定工具塞进背包,特意带上了木质文物专用的检测笔——能检测木材的老化程度,比肉眼判断更准确。出门时,天刚蒙蒙亮,他打开直播,镜头对着小区里的晨雾,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追更”的网友,不少人还在刷“等流动书箱等了一晚上”的弹幕。

“各位早,现在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流动书箱的特点:这种书箱是为了方便走村串户设计的,大多是木质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课本、文具,下层放干粮、水壶,有的还会在侧面装个小抽屉,放账本或学生名单。因为常年携带,磨损会很严重,尤其是提手和边角,这也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陈砚一边说,一边翻出张馆长给的民国档案照片,“你们看王先生的书箱,提手是铜制的,已经氧化成暗红色,侧面有个小抽屉,上面刻着‘王’字,这些细节一会儿都要核对。”

弹幕里有人提问:“砚哥,怎么区分民国木书箱和现代仿的?我家有个老木箱,不知道是不是民国的!”

“看木材和工艺!”陈砚解释道,“民国流动书箱常用老榆木或老槐木,这两种木材密度高、耐磨损,表面有自然的木纹,不会很光滑;现代仿品多用松木或杉木,表面会涂漆掩盖木纹,摸上去很滑。工艺上,民国书箱的拼接处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现代仿品大多用钉子或胶水,仔细看能发现痕迹。”

一个半小时后,陈砚的车停在徐水老街的“老王家具店”门口。店面不大,门口堆着几张老木桌,王老板正站在门口张望,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陈老师,一路辛苦了!我熬了点小米粥,先垫垫肚子,书箱在里屋呢。”

走进里屋,光线有些暗,王老板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一张旧木桌上——桌上放着的,正是照片里的流动书箱。书箱高约四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深二十厘米,木质是老榆木的,表面有一层温润的包浆,提手是铜制的,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侧面的小抽屉上,果然刻着一个小小的“王”字。

“各位,就是这个书箱!”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提起书箱,对着镜头调整角度,“先看材质,老榆木的,用检测笔测一下(拿出检测笔贴近木材),显示老化程度在75年以上,符合民国时期的特征。再看提手,铜制的,氧化层厚度均匀,不是人工做旧的——人工做旧的氧化层会很薄,一刮就掉,这个刮一下(用指甲轻轻刮),没有掉漆,是自然氧化的。”

他打开书箱的上层盖子,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粗布,布上还留着几处淡淡的墨痕。里面放着几本泛黄的课本、一支铜制钢笔、一个瓷墨水瓶,还有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你们看这个瓷墨水瓶,”陈砚拿起墨水瓶,“是民国时期的‘青花小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纹,底部没有款识,是当时的‘民窑实用器’,专门给学生用的,很常见但很有年代感。”

弹幕里一片惊叹:“书箱里居然还有完整的文具!太惊喜了!”

“那个铜钢笔!是不是和蔡先生的一样?”

“王老板,你爷爷当年用这个书箱走了多少村子啊?”

王老板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小米粥回忆:“我爷爷当年走遍了徐水的十几个村子,最远的要走三十多里地,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才回来。这个书箱里除了课本,还会装着我奶奶做的窝头,饿了就啃两口,渴了就喝河里的水。有一次下大雨,书箱被淋湿了,我爷爷把自己的褂子脱下来包书箱,结果自己冻感冒了,躺了好几天。”

陈砚打开书箱的下层,里面果然有一个小小的铁饭盒,饭盒上还有几个小孔,应该是当年装干粮用的。他又拉开侧面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小本子,上面用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是学生的名单和上课记录,比如“李家庄:张三、李四,识字10个”“王村:赵五、孙六,学算术5道”。

“各位,这是王先生的教学记录!太珍贵了!”陈砚对着小本子,“你们看这些记录,很详细,每个学生认了多少字、学了几道算术题都记着,说明王先生很认真负责。而且用的是铅笔,字迹有轻微的晕染,是民国时期的‘中华牌’铅笔——这种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和现在的铅笔不一样。”

他翻到小本子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路线图,上面用墨笔画着十几个村子的位置,每个村子旁边都画着一个小圆圈,有的圆圈里写着“√”,有的写着“△”。“这是王先生的办学路线图!”陈砚激动地说,“‘√’应该是已经去过的村子,‘△’是计划去的,从路线图能看出,他走的都是偏远的小村子,这些地方当时很少有学堂,王先生相当于‘移动的老师’。”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太不容易了!走这么远的路教识字!”

“这个路线图比书箱还值钱吧?太有历史意义了!”

“王老板,之前有没有贩子来买这个书箱?”

王老板点点头:“去年有个贩子来,给我一万块,说要拿去当‘复古装饰’,放在咖啡馆里。我没卖——这不是装饰,是我爷爷的心血,是他走了无数路的见证,卖了就对不起他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