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效如桴鼓,“周家捐啥,我们就捐啥!”(月票加更)
方言来到了中药房,值班药师看到他来了,问道:
“方主任,今天亲自来啊”
“嗯,今天药方保密。”方言点头答应道。
方言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纸笔,快速写下方子。
不一会儿,方言就把马国梁的方子写了出来。
跟着一起来的陆东华和安东都凑上来,只见上面写着,生黄芪30g,太子参15g,麦冬15g,玉竹12g,浙贝母10g,地龙10g,当归10g,桃仁6g,菟丝子6g,生甘草6g。
写好后,方言把方子递给药师,特意叮嘱:“地龙先煎15分钟,其他药材后下,煎两次,第一次煎4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两次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今晚先服一半,明早再服另一半。”
药师接过方子,快速扫了一遍,这方子兼顾补气、养阴、化痰、通络,还加了补肾的药,是针对气阴两虚夹痰瘀的。
接着方言补充:“药材得挑品相好的,尤其是黄芪和麦冬,别用陈货,影响药效。”
“您放心!保证用最好的。”药师一边说,一边转身去抓药,还特意叫了另外一个人一起核对剂量,保证没有偏差。
看到他们在忙碌,安东对着方言说道:
“师父,这个方子和周兆琴的方子差别有点大啊。”
“对,患者之前用过大剂量激素,气阴耗得厉害,还夹着痰瘀堵肺络,不能只补不攻,也不能只攻不补。”方言解释道,“剂量都从轻,今晚先试试效果,明天根据他的咳嗽、胸闷情况再调。”
师父陆东华这时也凑过来,指着方子上的生黄芪和太子参说:
“周兆琴当时用的是附子、干姜这类温阳药救急,现在马国梁不用急着温阳,用黄芪、太子参补气,搭配麦冬、玉竹养阴,刚好对应他‘气阴两虚’的底子,比温阳药更平和,不容易耗伤剩下的阴液。”
来之前他也看过方言治疗周兆琴的医案。
方言点头附和,又指着浙贝母和地龙解释:“周兆琴晚期有‘水湿’,用的是茯苓、泽泻利水;马国梁是痰浊血瘀,痰黏在肺络里咳不出来,浙贝母能化痰,地龙能钻透肺络,把黏痰带出来,再配当归、桃仁活血,让肺络通了,气才能顺过来,这就是‘化痰通络’和‘温阳利水’的区别,针对的邪气不一样,用药自然不同。”
安东看着方子,又问:“那菟丝子是针对他肾气渐虚吧周兆琴当时也用了补肾的药,但好像是杜仲、桑寄生这类”
方言点头:
“嗯。周兆琴是阳虚,用杜仲、桑寄生温肾强腰;马国梁是阴虚为主,兼顾肾气,菟丝子既能补肾,又能益精,不燥不热,不会加重他的口干,刚好贴合他52岁肾气渐虚又有阴虚的情况。”
他顿了顿,又强调:“而且整个方子剂量都从轻,生黄芪30g、桃仁6g,就是怕他气阴太虚,用重药反而扛不住。今晚先服一半,观察他有没有心慌、腹泻这些不适,明天要是咳嗽减轻、胸闷缓解,再稍微调整剂量,要是效果不明显,再考虑加味,比如痰还多就加瓜蒌皮,血瘀重就加红,得一步步来。”
“其实他这个情况不是太常见,能够在这个时候发现病症的人太少,更多人发现都是晚期了,也就是比周兆琴好一些,所以相较于周兆琴,他现在这个状态才是比较特殊少见的。”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早期症状太隐蔽,像马国梁这样三四年前就有慢性咳嗽,还能在接近中期时找到咱们治疗的,十个人里未必有一个,大多人都是咳到喘不上气、出现呼吸衰竭,才查出是ipf,那时候就和晚期的周兆琴差不多了,治疗难度翻倍。”
这时候药材已经被逐一称量,然后送到方言面前让他确认,方言把里面的药材拿起来看了看,确认过后点点头,让中药师开始煎药。
安东在一旁问道:
“那他这个早期干预是不是效果会比晚期好很多比如恢复速度更快,肺功能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理论上是这样。”方言说道。
当然方言说理论上是这样,因为他也没治疗过这种期间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好治一些,只有等治了过后才知道。
接下来简要的过程方言一直都盯着,等到药煎好过后,方言直接就端着药上楼了。
这会儿廖主任还在现场和家属们谈话,虽然这会儿已经十点过了,明天国庆节还有不少人要接待,他依旧还是在这边留着,很显然这位马先生很受重视,也不知道是做啥生意的。
看到方言来了,廖主任这才停下了对话,对着他们说道:
“马先生的病你们就放心交给方言好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他能治这种病,配合治疗相信马先生会很快康复。”
廖主任的话就比较直接了,几乎是半明着点清楚现在也就回国治病才有活路。
马先生家里的人也纷纷点头,他们来之前都打听清楚了。
现在国外西医都推荐他们回国来治疗,美国那边的医生认证过的。
马太太看向方言,看着他手里端着的药碗,问道:
“方大夫,这就是给老马的药吧现在就能喝吗”
“对,刚煎好的,温着正好,现在喝最合适。”方言点点头,然后跟着马太太还有他家里人走进病房。
此时马国梁靠在床头,吸着氧气,脸色比之前红润了些,但呼吸依旧有些急促,看到方言进来,他连忙想坐起身。
“别着急动,躺着喝就行。”方言快步上前按住他,又示意护士拿过一个小枕头,垫在他的后背,让他靠得更舒服些,“喝的时候慢点,分小口咽,别呛着。”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