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民众生活受影响,工业生产也陷入困境。当时不少刚恢复生产的国营工厂,因为买不到便宜的煤炭和钢铁,锅炉没法正常运转,机床也只能闲置,工人面临着“无活可干”的尴尬局面,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产秩序几乎被打乱。
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政府没有急于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而是先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市场调研。
调研团队分成多个小组,有的乔装成普通商户去跟投机商人接触,摸清他们囤积物资的仓库位置和大致数量;有的则走访工厂、农村和普通家庭,详细记录物资短缺对社会各层面造成的影响。
经过半个多月的摸底,政府掌握了准确的情况:这些不法商人虽然囤积了大量物资,但大部分都是通过高成本借贷或高价收购而来,资金链本就紧张,而且他们囤积的粮食、棉纱等物资都有一定的保质期,无法长期存放。
基于这些情况,政府制定了“加大供应、稳定市场”的策略,只用这一招,就精准地击中了投机商人的要害。
首先,政府迅速从全国各地调集储备物资。在东北,刚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地区,农民踊跃向国家交售余粮,大量粮食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华北、华东的大城市。
在西北,国营煤矿开足马力生产,煤炭通过公路、水路转运到各地的物资集散中心;在华东,国营纺织厂加班加点,原本每天生产两批棉纱,后来增加到四批,确保棉纱供应不断档。
紧接着,政府通过国营商店和合作社,构建了覆盖全城的物资销售网络。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国营商店不仅延长了营业时间,还推出了“平价供应”政策,大米、面粉、棉纱等物资的售价远低于市场上的投机价格,而且不限购,只要民众有需求,都能买到足量的物资。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国营商店的供应信息,政府还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用广播、传单等方式,向民众告知物资供应的时间、地点和价格,打破了投机商人散布的谣言。
一开始,那些不法商人还抱着侥幸心理。他们觉得政府调集的物资有限,撑不了几天就会断供,所以依旧死死捂着手里的货,等着价格再次上涨。
有个在上海做粮食投机生意的王老板,甚至还在私下里跟同行炫耀:“政府那点粮食,顶多撑半个月,到时候市场还是咱们的天下。”
可事实却打了他们的脸——国营商店的物资一天比一天充足,不仅大米、棉纱供应稳定,后来连煤炭、布匹等物资也能随时买到。
随着市场上的物资越来越多,价格开始逐步回落。原本被炒到天价的大米,价格一天比一天低,半个月后就回落到了投机商人囤积时的成本价以下;棉纱价格更是暴跌,有的商人手里的棉纱,按当时的市场价出售,连当初收购棉花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