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1976步步生莲> 第1803章 相控阵并不是很高级的玩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03章 相控阵并不是很高级的玩意(2 / 2)

性能表现优秀且全面,但造价昂贵。

于是,一种基于费效比的折中方案出现了。

只有1个或少数几个集中式大功率发射机,信号先由发射机放大到高功率,再通过功率分配网络输送到每个天线单元;接收时所有天线单元的信号也需汇总到1个或少数几个集中式接收机进行处理……

说人话:一个大喇叭喊话,所有天线单元传声,就是所谓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没错,有源相控阵比无源相控阵出现,并得到应用的更早。但无源相控阵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率先实现战术级普及。

比较划时代的例子,是75年毛子米格-31截击机上装备的N007“屏障”无源雷达。米格-31也是全球首款搭载相控阵火控系统的战机。

到这里,硅基相控阵雷达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受硅高频损耗限制,主要工作在1-6GHz的L/S波段。难以覆盖8-12GHz的X波段。

对大型目标探测约200-300公里,对小型目标不足100公里。且工作带宽窄,易受敌方电子压制……

在80年这一时间节点,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与相控阵雷达的应用,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验证。

之所以没有实际应用,是卡在了缺陷控制和工业化制备上。

高卢佬之所以急,是因为他们在70年代末,就展开了砷化镓电子元件应用于雷达的研究。所表现出的特性,又让人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但即便在实验室条件下,砷化镓晶锭的缺陷控制,都只能看天意。器件加工良品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制备成本高到让人头皮发麻,完全不具备实践化的可能。

同样被良品率和成本困扰的还有老美的雷神公司,他们也确认了砷化镓材料在雷达应用上的优秀前景。

但和高卢人一样,不论是晶锭缺陷控制还是加工良品率,有太多问题等待解决。

83年推出AN/SPY-1A无源雷达,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采用铁氧体移相器,机械加电子混合扫描体制。并以此构成了第一代宙斯盾系统的核心。

直到90年代,采用液相外延法取代了液封直拉法和水平布里奇曼法,并采用光学光刻配合电子束光刻,勉强实现了砷化镓器件的工业化生产。

并应用到了下一代宙斯盾系统的AN/SPY-1D雷达。和F22战机的AN/APG-77机载雷达上。成就了一段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无敌神话。

后面的就不需要絮叨了,老美用功率密度一到三瓦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的砷化镓,碾压了功率密度0、1到0.5瓦的硅基器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领先。

我们采用“蛙跳”战术,跳过了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直接上功率密度十到二十瓦的氮化镓……

在80年四月这个时间点,曲卓不知道老美的砷化镓距离工业化制备还有多远。但他知道京城的半导体所差的还很远,即便有他提供的外延生长设备。

眼下在实验室内仅能制备2英寸单晶锭,缺陷密度高达每平方里面十的四次方。砷化镓器件的加工,正在摸索和积累经验。

实验室制备,他能帮上忙。但想实现工业化制备,他能做的十分有限。

以他的所知,起码需要自行设计钼制加热线圈,并完成由计算机控制的“梯度升温法”。解决区域熔融和液相外延复合工艺,还需要研制卧式外延炉,开发晶体切割与抛光自动化生产线。

对实验室精密设备的“掌握”,曲卓是借助剑桥,剑桥依靠欧洲的技术实力完成的。

工业化生产,原本也计划借助欧洲的技术实力。

但之前从高卢往回来时,小日子一头撞了上来。眼下正排在戴英和高卢后面,急的一蹦一跳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