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方临时换片引发主席不满,考虑到东西方阵营正趋向缓和,并且有华夏外交部门的斡旋,组委会最终展现了专业和包容,同意让《红高粱》进入主竞赛单元,这也体现出了影展的专业与包容。
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谁也没想到,这部“临时顶替”的影片,最终会在柏林影展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届影展的氛围,紧扣时代背景。随着东西方对话升温,老毛子国解禁片《女政委》成为焦点,体现影展作为“东西方桥梁”的角色。
但影展主角还是美帝好莱坞影片,这届影展有八部美帝大片参赛,被欧洲各大导演批评为“发射台”,但这也提升了媒体热度。
同时,亚洲方面也颇受关注,组委会专门设有亚洲专题,为《红高粱》等影片提供展示窗口。
杨明对别的电影不感兴趣,他的主演精力都对准了老谋子这部电影。
当电影开始首映时候,他用相机记录了不少来观影的明星大佬与评委。当然,他的镜头也抓拍了不少老谋子那张略显拘谨,带着些许尴尬笑容相片。
现在的老谋子,和以后出大名的他没什么两样。同样的一脸沧桑,同样的穿着朴素。
杨明觉得今天老谋子这套西装不大合身,穿在身上晃荡,看起来像是借别人的衣服一样。后来他才知道,敢情老谋子这衣服还真是借别人的。
很快,《红高粱》官方首映开始了。
当银幕上那片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入眼帘,当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划破长空,杨明感觉自已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击中。他看到了生命力的张扬,也看到了命运的残酷。
放映结束,场内一片寂静。几秒钟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的掌声持续约十来分钟,影片放映获得巨大成功。
杨明注意到,几位原本面无表情的评委,此刻眼中都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首映礼的巨大成功,只是《红高粱》在柏林辉煌旅程的开始。
随后几天,影片在电影节多个影厅持续放映,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国际媒体的评论也如潮水般涌来:称其为“一首充满激情的土地赞歌”。“我们终于看到了政治之外的华夏。”
学者们也迅速将其解读为“华夏电影走向世界的真正起点”。
在这股热潮中,杨明敏锐捕捉到了风向的变化。他注意到,之前在评审团会议上神情严肃、面无表情的几位评委,在再次观看影片后,眼中都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果然,在颁奖典礼上,《红高粱》毫无悬念斩获了最高奖——金熊奖!
当老谋子穿着一套略显不合身的西装,走上台接过那座象征最高荣誉的奖杯时,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杨明在台下,看着他用一口带着浓重陕味的普通话,向全世界表达着激动与感谢。他迅速按下快门,将这一历史性瞬间永远定格。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