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把改良后的火器样品送到宫里,圣上看了试射,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军器监加快生产,每月造改良火炮五十门、火枪两千支,送往边境!李正华有功,赏银五百两,锦缎十匹!”
李德孝把赏赐送到静云府时,李正华连忙推辞:“李公公,这功劳不是晚辈的,是军器监的工匠们的。晚辈只是提了些不成熟的想法,不敢领赏。”
李德孝笑着说:“李迪功郎客气了!圣上心里有数,这赏你必须领。另外,圣上还说,让你继续在军器监盯着,有什么需要,随时跟他说。”
李正华没办法,只能收下赏赐,心里却更谨慎了。他知道,圣上的赏赐是认可,也是提醒——他在火器改良上的作用,圣上心里门清。
第二天,李正华去军器监,把五百两银子分给了工匠们,每人十两,张师傅多给了五十两:“各位师傅辛苦了,这是圣上赏的,大家分了,买些酒肉补补身子。”
工匠们又惊又喜,张师傅握着他的手:“李迪功郎,你真是好人!这功劳明明是你的,你却把赏银给我们,我们……”
“张师傅别这么说。”李正华打断他,“没有各位师傅的手艺,再好的想法也没用。晚辈只是运气好,提了些想法而已。”
王大人看在眼里,对李正华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拉着李正华走进书房:“李迪功郎,你这么低调,是怕惹麻烦?”
李正华没否认,苦笑道:“晚辈只是个商户,能为朝廷做点事就够了,不敢贪功。军器监是各位师傅的心血,功劳理应归大家。”
王大人叹了口气:“你是个聪明人。军器监里不缺手艺好的工匠,缺的是你这样的巧思。只是……圣上看重你,你想藏也藏不住。以后有什么事,你尽管跟我说,我会帮你。”
李正华心里一暖,连忙道谢:“多谢王大人。晚辈只求能帮将士们多做些有用的火器,别的不敢奢求。”
从书房出来,李正华站在军器监的院子里,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改良火器的第一步算是成了,可接下来的路更难走——边境的将士们等着用新火器打胜仗,圣上等着他继续出成果,军器监的工匠们等着他的“想法”,而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走一步看一步,尽量弱化自己的存在,却又不能停下脚步。
春风吹过,带着远处靶场的火药味。
李正华知道,他已经卷入了这场战争的漩涡,再也回不去那个只做香皂、花露水的商户日子了。但他不后悔——改良的火器能救更多将士的命,能帮朝廷打赢胜仗,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就算冒险,也值得。
只是,他不知道,这场火器改良,会把他推向更高的位置,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险,他只能握紧拳头,谨慎前行。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