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浣huàn溪xī沙sh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浣huàn溪xī沙shā(1 / 2)

宋sònɡ·苏sū轼shì

山shān下xià兰lán芽yá短duǎn浸jìn溪xī,松sōnɡ间jiān沙shā路lù净jìnɡ无wú泥ní。萧xiāo萧xiāo暮ù雨yǔ子zǐ规ɡuī啼tí。

谁shuí道dào人rén生shēnɡ无wú再zài少shào?门én前qián流liú水shuǐ尚shànɡ能nénɡ西xī!休xiū将jiānɡ白bái发fà唱ɡ黄huánɡ鸡jī。

诗文大意

山下兰花嫩芽浸在溪水里,松间沙石小路洁净而无泥。傍晚潇潇雨声中杜鹃鸣啼。

谁说人老不再有年少时光?这门前流水尚能奔流向西!不要因为老去而悲慨叹息。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这首词,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词人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在两年过去了,黄州虽然偏僻,生活也很艰苦,但他总能随遇而安,慢慢地,也喜欢上了黄州的山水与人情,还交到了许多市井中的朋友。有一位医生,叫庞安常,为词人治过病,因此两人结成了好友。

这天,词人约庞安常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中有王羲之的“洗笔泉”,门前还有一条风景秀丽的“兰溪”,因为山势,这段溪水是向西流淌的。词人欣赏这里傍晚的雨景,看着西去的溪水,忽然有所领悟,吟出了这首词。

细品词句

上片描写清泉寺前兰溪畔的风光。

山下是轻浅的兰溪,兰花从清澈的溪水中刚刚冒出嫩芽,“短”写出兰芽稚嫩可爱,“浸”写出受到清溪滋润的兰花,正在蓬勃生长;松林间的沙石小路,在雨水冲刷下一尘不染,清爽洁净。说完景色,再写天气、时辰和声音:傍晚时下了细雨,因为雨不大,所以子规仍自在鸣啼,这雨不影响鸟儿啼唱,自然也不会影响人游赏观景,反而增加了情趣。这是一幅令人神清气爽的春景图,傍晚的时间和生机勃勃的气象形成了对比,也为下片的议论说理埋下伏笔。

下片首句用设问直抒胸臆: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呢?

我们知道,从年岁上来讲,岁月当然不能倒流,但苏轼在这里讲的是人的心境与状态,谁说人不能有少年的精神和心灵呢?接下来才说引发这议论的根据——眼前的流水都能向西。古人爱用逝水东流形容时光流逝,比如《长歌行》中就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苏轼当然不是反对珍惜时间,而是反对“老大徒伤悲”。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年华老去而伤感悲慨,仍然可以保持少年的心境,焕发青春的活力。“谁道”“尚能”“休将”这些用字充满不可辩驳的力度,让词人的观点喷薄而出,令人振奋。

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是人生低谷,不仅生活艰苦、孤寂郁闷,而且他这时年近五十,在古代已经算开始进入老年,人生中最有精力的时光就要过去了。他有壮志、有才干,却只能在这里虚度年华,这对他来说才是最大的苦难。但苏轼就是苏轼,在这时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仍然“不服老”,仍然能涌出如此激励人心的词句,这种旷达乐观的“少年之心”实在让人感佩!

讲个故事

“东坡”的由来

苏轼,字“子瞻”,还有个字“和仲”,有个号叫“铁冠道人”,但人们最爱叫他“苏东坡”,其实“东坡居士”也是他的一个号,这个号的由来就和他在黄州的生活有关。

苏轼四十二岁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他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此处。黄州位置偏僻,在当时也是比较贫困的地区。苏轼刚到这里,无处安身,只能寄居在寺院中,后来在上司的关照下,一家人才住进官府的驿馆,虽然非常狭小,也算安顿了下来。但苏轼俸禄低微,家里人口又多,生活非常拮据,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