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昌ɡ龄línɡ
青qīnɡ海hǎi长ɡ云yún暗àn雪xuě山shān,
孤ɡū城ɡ遥yáo望wànɡ玉yù门én关ɡuān。
黄huánɡ沙shā百bǎi战zhàn穿金jīn甲jiǎ,
不bú破pò楼lóu兰lán终zhōnɡ不bù还huán。
诗文大意
青海湖连绵长云遮暗雪山,
自孤城遥遥望向玉门雄关。
身经百战后黄沙磨穿铠甲,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回还。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当时,西部的吐蕃是大唐主要的外部威胁,双方时战时和,反复争夺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其中河西走廊是大唐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大唐和安西都护府之间的联系就会被截断,丝绸之路也会断绝。因此,从青海湖到玉门关一带,是大唐将士守土抗敌、浴血奋战的重要战场。
青年时期诗人曾出塞历练,充分了解边塞的局势,他亲身领略着广袤边塞的雄浑风光、亲身体会着大唐将士艰苦的生活和杀敌建功的豪情,写下了这首视野广阔、苍凉豪迈的诗歌。
细品词句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的边塞组诗,意境苍凉,慷慨豪迈,如果把七首诗连读,会发现有一定的顺序:前面几首写将士的乡愁和悲壮,后面几首写将士的壮志与英勇,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广袤边塞的雄浑风光和战略局势,从青海湖跨越祁连山,望向玉门关,两句话便覆盖千里。
第一句,青海湖上空长云浩**绵延,一直到祁连雪山之上,云影遮暗了银白的雪山,一个“长云”就把青海湖和祁连山连接起来,开辟出阔大的疆域。第二句继续空间上的大步跨越,“孤城”是哪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按视野转移的顺序,可以想象这是祁连山北部的一座孤城,可能就是诗人目前所观察的地方,孤城与西北方的丝路重镇——玉门关遥遥相望。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当然不可能真的望见,这是诗人心中边塞广阔的图景,也是大唐将士转战抗敌的疆土。
后两句描述边塞将士的境况,代他们抒发心中豪情。
第三句浓缩了大量信息,“黄沙”是形容边塞大漠荒凉的环境,“百战”是讲将士征战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因此连“金甲”都被磨“穿”了,这句总结出边塞生活的艰苦。第四句语意一转,抒发大唐将士的自信和坚定信念——纵然如此艰苦,也不改破敌的信心和坚持到最终胜利的决心。“破楼兰”取自汉代多次攻破楼兰的历史:楼兰也曾是汉代丝路的必经之地,楼兰与汉朝为敌时,就截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只有攻破、降伏楼兰,才能保证通道的畅通。结合前两句所描述的边疆局势,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并不是随便使用典故,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有些学者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悲情”,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不破楼兰就回不了家,将士们归乡几乎无望。但了解历史就会知道,楼兰虽然反复无常,给大汉找了些麻烦,但是楼兰毕竟不是匈奴,“破楼兰”对强大的汉军来说并非难事,最后傅介子带着几名勇士直接刺杀了楼兰王,写下了建功立业的千古传奇。而且《从军行》第六首还有“辞君一夜取楼兰”这样无比自信的诗句。所以这首诗应该是高唱“豪情”,而不是低咏“悲情”。
讲个故事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