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朱zhū熹xī
昨zuó夜yè江jiānɡ边biān春水shuǐ生shēnɡ,
艨énɡ艟ɡ巨jù舰jiàn一yì毛áo轻qīnɡ。
向xiànɡ来lái枉wǎnɡ费fèi推tuī移yí力lì,
此cǐ日rì中zhōnɡ流liú自zì在zài行xínɡ。
诗文大意
昨天晚上江水涨、春潮生,
巨型舰船变得像羽毛轻盈。
往常要耗费无数推拉之力,
今日却能在水中自在前行。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是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重视读书,自己也著书立说,总是从书中寻找事物的知识和道理。
在读书和研究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一些深刻的哲理,为此感到非常喜悦。他希望更多人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就把这些体会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写诗不能只讲干巴巴的道理,所以诗人借用自然中的事物,把这些哲理寄托在其中,供人们传诵和感悟。
细品词句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这两首《观书有感》正是宋诗讲述哲理的代表作。
先看第一首。
前两句描写的是“半亩”大小的“方塘”,它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光可鉴人,铺展在地面上。这池塘虽小,但天空的光芒和浮云的影子,都能被它反照出来,“一鉴”和“天光云影”都表现方塘之“清”。而“徘徊”写出了画面的灵动,光线变化、云影飘浮,天光云影在动,水塘中的倒影也在动。
前两句是“果”,后两句是“因”。第三句自问:为什么这片方塘的水会清到这个程度呢?第四句自答:是因为池塘不是无源死水,它的上游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所谓“流水不腐”,因为有清源活水,池塘才能不枯竭、不污浊,如一面镜子。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从一方水塘扩展开,引发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睿智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
第二句“共徘徊”与第四句“活水来”的动态相互照应,让这首两句写景、两句说理的小诗毫不死板,充满灵动,暗含着诗人观书有所得之后的明快、喜悦之情。
再看第二首。
第一句写环境的变化,昨夜春潮到来,江水高涨;第二句写环境的变化为“巨舰”带来的变化:水中巨大的舰船变得就像一片羽毛那么轻,“艨艟巨舰”与“一毛轻”形成鲜明而夸张的对比。
在第二首诗中,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讲述春潮发生前后,巨舰行驶状态的变化:此前水浅舟沉,巨舰困于浅滩,枉费众人无数推拉之力,也无法前行;现在水涨船高,巨舰当然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中,只要借一点儿风力,或者稍加划动,巨舰就能顺畅前行。
诗中“春水生”“一毛轻”“自在行”都透露着轻松洒脱、充满活力的意味,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观书所得之后的快意。
这两首诗讲述的哲理内涵不同,因果顺序也不同,但讲述哲理的方式几乎一致:都是借用自然与生活中的事物,前两句描写现象,后两句阐发有关的道理和感悟。这种道理、感悟表面上还是在讲这种事物,实际上却发人深思,可以延伸到读书、研究、做事,甚至人生的各个方面。
至于诗中每一种事物代表了什么含义,读者和学者有不同的领悟和解读。
第一首诗,有人认为“方塘”代表书,“天光云影”代表书中的知识和趣味,“源头活水”代表前人的智慧,因为有了一代代人输送的智慧,书中才有这么多的知识和趣味;也有人认为“方塘”代表人的心灵,“天光云影”分别代表天性和人性,“源头活水”代表书中的知识,要不停获取新的知识,人的心灵才能明澈、才会拥有天性和人性相交融的智慧。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