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同人>造个系统做金融> 125 二十年前的金融记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5 二十年前的金融记忆(1 / 2)

陈帆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终端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脸上。几秒后,他收回手,没有点击追溯。他站起身,关掉主控台所有显示器,动作干脆。

“系统不能信了。”他说。

周婷和李航同时看向他。

“我们查的是数据篡改,可如果连原始记录都被动过手脚,那模型本身就是在错误的基础上运行。”陈帆抓起外套,“我要去一趟老宅。”

没人问为什么。刚才的警报来源是内部虚拟机,说明入侵者不仅掌握权限,还熟悉系统架构。而能留下这种痕迹的,不会是临时接入的外部人员。

陈帆开车出了城。天色渐暗,道路两旁的树木拉长影子。家族旧宅位于郊区,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老式小楼,外墙斑驳,铁门锈迹斑斑。父亲去世后,这里就再没人来过。

他用备用钥匙打开前院门锁,链条发出干涩的响声。屋内积灰厚重,空气闷浊。他没开灯,借着手电筒的光走向地下室入口。楼梯吱呀作响,每一步都踩出一层浮尘。

保险柜藏在墙体夹层里,密码是他出生年月。柜门打开时,一股陈年纸张的气息涌出。里面只有两样东西:一份信托文件副本,还有一本深蓝色封皮的日志本。

他翻开第一页。

“1998年4月3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2000点。市场情绪亢奋,科技股估值脱离基本面。建议建立跨市场对冲仓位,优先做空未盈利“.”企业。”

字迹刚劲有力,笔锋锐利如刀刻。

陈帆的心跳慢了一拍。他继续往后翻,一页页记录着当时还未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名单、财务预测、行业趋势分析。其中几家,正是他们近期锁定的做空目标。

更让他无法平静的是,在某家公司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批注:“此标的流动性差,需通过衍生品间接布局——参考新加坡交易所期权结构设计。”

那是他们上周才敲定的操作路径。

他立刻拿出手机,拍照上传至加密通道,发送给团队临时机房。自己则坐在黑暗中,一页页往下看。日志持续到年底,最后一笔交易记录是在1998年12月28日,清仓信号明确,时间点与实际市场拐点高度吻合。

三个小时后,手机震动。

周婷发来消息:“扫描还原完成。比对结果出来了,十七家提及公司中,七家与当前持仓完全一致,包括‘etLk’和‘SkWave’这两家壳公司。它们当年市值不足五百万美元,现在已被并购重组三次,代码变更两次,但原始股权结构匹配度98.6%。”

紧接着,李航的消息也到了:“我做了时间轴重叠分析。日志里的操作节奏,和我们过去三个月的策略推进节点,误差不超过四十八小时。这不是巧合。”

陈帆盯着天花板,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以为自己凭借未来记忆走在所有人前面,可现在看来,有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走过了这条路。

而且走得一模一样。

他重新打开保险柜,把日志放进随身包里,转身离开老宅。车灯划破夜色,引擎声在空旷街道上回荡。

回到临时机房时,周婷和李航还在等他。

“我们需要验证一件事。”陈帆说,“这本日志背后的操盘逻辑,是否曾形成过系统性资金网络。”

李航抬头:“你是想查……它有没有被延续下来?”

“不只是延续。”陈帆走到主机前,“我想知道,是不是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埋好了今天的局。”

他输入指令,调出系统深处一个从未启用的模块——“遗产溯源协议”。这是他在早期开发时预留的功能,用于追踪长期资金流向与隐性控制关系,因涉及大量敏感数据,一直未激活。

“需要三重认证。”周婷提醒。

陈帆点头,依次录入指纹、声纹,并配合视网膜扫描。系统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每一步都伴随着硬盘读取的轻微嗡鸣。

当模型进入第三层嵌套时,屏幕突然跳出红色警告:

【检测到高频资金闭环结构】

【模式匹配度87.3%】

【参照案例:1999年Q4东南亚对冲狙击战】

两人同时站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