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区正式投产后的第一个季度,“黎书禾服装厂”的发展势头似乎一片大好。
海外订单稳步增长,国内的高端定制业务也口碑载道。
黎书禾沉浸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喜悦中,对未来的规划也更加大胆。
就在这时,一个看似绝佳的机会找上门来。
省外贸公司牵头,组织本省优质企业参加在东欧某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旨在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负责接洽的专员极力游说,描绘了东欧市场的巨大潜力,并承诺提供展位补贴和通关便利。
“黎厂长,以你们‘禾·韵’系列的品质和特色,一定能在那片蓝海市场打开局面!”专员信心满满。
黎书禾心动了。东南亚和西欧市场虽然稳定,但竞争激烈。东欧作为新兴市场,潜力巨大。她召集管理层开会讨论。
“我觉得可以试试,”李嫂首先表态,“咱们现在产能上来了,正好需要新市场。”
新聘请的市场部经理小王却有些顾虑:“黎总,东欧市场的消费习惯、审美偏好和我们熟悉的亚洲、西欧市场差异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做详细的市场调研?”
黎书禾沉吟片刻。
小王的顾虑有道理,但省外贸公司的背书和补贴政策让她觉得风险可控。
而且,她对自己产品的设计和文化底蕴有信心,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机会不等人,”黎书禾最终拍板,“我们可以挑选一些最具东方特色的经典款式过去试水。就算不能立刻打开局面,至少也能提升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她亲自挑选了一批绣工精湛、带有强烈中国风元素的成衣和旗袍,寄予厚望。
为了这次博览会,工厂调整了部分生产计划,投入了不少资源。
宋祈年得知她的决定后,问了一句:“了解过那边的市场吗?”
“外贸公司提供了些资料,”黎书禾信心满满,“我觉得我们的特色就是最大的竞争力。”
宋祈年看了看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提醒道:“做好预案。”
黎书禾当时并未完全放在心上。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
博览会期间,反馈回来的消息令人沮丧。
“禾·韵”的展位前问津者寥寥。那些在国内和东南亚备受赞誉的精致刺绣和典雅旗袍,在东欧客商眼中显得过于隆重和“异域”,与当地偏向简约、明快、休闲的着装风格格格不入。
几天下来,意向订单屈指可数,连样品都几乎无人问津。
更糟糕的是,由于对当地海关政策和物流环节不熟悉,展品回运时遇到了麻烦,产生了意料之外的高额费用。
前期投入的展位费、人员差旅、样品制作成本,加上后续的滞港费和额外运费,算下来,这次尝试不仅颗粒无收,还造成了不小的亏损。
消息传回工厂,管理层一片沉寂。李嫂唉声叹气,小王欲言又止,其他员工也窃窃私语,气氛压抑。
黎书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财务报表上刺眼的红色数字,脸色苍白。
这是她创业以来经历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不是某个订单的瑕疵,不是生产环节的失误,而是战略层面的误判。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