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欧阳修治病,需要的是协和的专家门诊。
李长安一个靠疫苗平安长大的人,完全不具备从众多医方药方中寻找正确方案的能力。
即便是他胆子大,可也怕真把老欧阳给治死,导致自己“名垂青史”。
一番琢磨,他决定开“金手指”。
咱一个人不行,那就上一群人;普通大夫不行,那就上专家大夫;本国大夫不行,那就上国际友人。
北宋的大夫牛,牛到范仲淹老年时犯了眼疾,要找人请托才能插队看病的程度。
按理说,李长安想找到多名知名大夫,那就得礼数齐备,亲自登门诚恳求教,还得言语上多加恭维尊崇。
慢,他嫌太慢了!
这么搞,万一欧阳修提前去见仁宗,苏轼得埋怨他一辈子。
于是,他直接找到钱家,抛出了一个“医圣”计划。
用钱,砸出来一个大宋最牛的医学成就,然后把这个成就的桂冠,永久的戴在钱氏的头上。
这个医学成就就是——重修医典。
钱家分成了南北两房,南边的钱韦明已经有了《财经周刊》,眼见名声鹊起,奔着经济学奠基人去了。
北房却凑上来的晚,只捞到了赵顼身边的几个闲散位置,对于保持家名,延续家族,杯水车薪。
李长安的提议来的正好,弃文从医,一条新的家族之路。
一个世家立足,首要的就是名望,没有这个东西,当官的、为匪的,就都想从你身上割肉。
名望,是存续世家的前提。
守一门学问,造福一方百姓,或者垄断一门生意,要不就是在朝廷有子弟做高官。
方法就这么多,每条路都很拥挤,几乎很少有千年不坠的家名。
李长安的提议是,砸钱,砸出一项成就之后,投入资源,继续推动医学学术进步,然后霸住这个头衔。
只要钱家能成为医学发展的奠基人和先锋代表,钱家的名望就倒不了。
人吃五谷杂粮,就没有不生病的。
医学院就特别合适用来养望,配合以校书局和惠民药局,天下人必将人人感恩钱家,无论王朝更替还是时光流转。
北房的家主考虑了一个呼吸的时间,立马答应了。
包赚的买卖,送一个圣人名额,还能让家族稳稳当当的延续千年,傻子才不接这买卖呢。
李长安出场地,出资金,钱家出人脉,出人才,双方一拍即合。
所以,才三天时间,医学院就造出了莫大的声势。
一帮大佬聊天,户曹官把自己藏的严严实实,才不上去找不痛快。衙役更都是见风使舵的好手,立马装成保驾护航的护卫,仿佛今天就是给人来当随从的。
团行的代表一瞧,今儿肯定是自己的倒霉日啊。
这三个人,谁掉一根腿毛都比自己腰粗,别说上去问话,就是打个招呼,人家能理一理自己,那都算长脸了。
怎么办,思前想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看三人谈话差不多到了尾声,他凑到边上,把帖子递给瀚林大夫许希。
“林某乃是万草堂的东行,闻听许师在此,特来代团行进行拜会,想要共襄盛举。”
许希客气了一番,眼中却存有疑虑。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