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反对裁军,以兵谏为威胁。
看完信后,富弼无奈的笑了笑,把信用火烧了。“算了,此事我自来操持,去忙你的吧。”
说好的一万个壮劳力,就这么没了,李长安有点不甘心。
可宰相书房毕竟不是聊私事儿的地方,先告辞吧,等晚上回家再说。
出了内城,他心里又长了草,富弼涂掉的名字到底是谁呢?
不行,得去找苏轼问问。
苏轼这段时间很忙,一个人干三份差事,在大宋这个效仿魏晋之风的时代,简直是劳模中的劳模。
主职是权知开封府,管着两百多万人口的大开封。
一睁眼睛,每天批阅的函件比皇帝要看的札子还多。幸好他本就天资非凡,无论什么文章,一目十行看下去,既不会丢失文章主旨,也不会浪费时间。
他副职是督查马政案,可查着查着,现在成了督办。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都不想担责任,最后的结果就是事事都要请示汇报。
第三件事,他还得给欧阳修打白工。
老师担任着京畿路的安抚使,但老人家上朝都费劲,更别说任职了,事情还是他来做。
幸好北宋官制叠床架屋,只要安抚使不想折腾,其实有知州、转运司、提刑司也完全够了。大部分时候,也就是属个名,这点儿倒是不累。
经过一番架构调整,苏轼建立了一套细密分工的多部门架构。
开封府原来就是个缩小版的朝廷结构,除了没有政事堂和枢密院,几乎一切全是照抄。
好处是,长官当两三年开封府尹即可直接过渡到枢密宰相。
不好的地方么,当然是九龙治水,处处旱灾,人浮于事,责权不清。
苏轼还用原来的名称,但是将领导型职务和事务性职务分开,细分到十五个房,每房详尽的规划了业务职能。
比如,原来户房本应全权掌管人丁管理和税收事宜。
可户房再大,也就那么二十多个人。剁碎了撒大街上,连个腥味儿都闻不着。
真干活的时候,要么是动用衙役白身,要么就得使用各种行会帮办。
这么下来,征税的成本上升不说,老百姓的负担也加重,明明是三贯的税,得加征到五六贯。
苏轼直接将户房拆成三个所,一个管人丁,一个管田亩,一个管商税。
收税形式也做了变更,采取报税制。
按照保甲里长户长、商会行会、村长乡长的分派下去,每家一套报税表格,自行填写。
到了时间,自行前往缴税地点进行完税。
户房只负责稽查,一旦查到谁偷税漏税瞒税,重罚!
十倍惩罚,如果不能缴纳罚金,那就罚为力役给开封府干活,干到平账为止。
至少到眼前,一切顺利。
在没有大量增加人手的情况下,开封府衙门高效运转,凭借不到三千人的编制,管理着整个京畿地区。
剩下来的功夫,苏轼当然是当导师和大法官了。
一边抽空讲学,晚上还回家整理三法司提交的各种案卷材料。
李长安来衙门找他,他刚好开完关于秋税征收的工作会议,正准备收拾材料去禁中找富弼开会。
“什么,你在富相公案头看到了?”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