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网游>大宋财经周刊> 第135章 五年规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五年规划(1 / 2)

聊完了自己,当然免不了要关心一番对手。

大家与其说是志趣相投,不如说,都是被李长安忽悠起来的“反王”斗士。

王安石现在干嘛呢?

老王没了太皇太后曹氏的支持,暂时卸下了变法的大旗,现在一心扑在教育上,正在搞什么“三舍法”。

苏轼说,这一回王安石吸取了“用人唯贤”的教训,改成了“所用唯亲”。

准亲家“吴充”、好朋友“王珪”、亲弟弟“王安礼”、学生“李隽”、“谢羽衔”等人。

自己太显眼,他就把王珪从翰林承旨,推到了礼部左侍郎的位置。

这样一来,王安石组织起来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已经启动了对大宋科举的改革。

三舍法只是个名字,正规的说法应该叫官学改制。

以后,低级官员的任命,全部走官学通道。荫官啊、举荐啊、科举啊,通通取消。国子监改为督学机构,太学变成干部管理培训学校,学生从州县往太学考试,进来之后培训三年,按照下舍、中舍、上舍,不同的成绩授官。

贡举以后就不办了,改成平时测验分加学校教授评价。

三舍法李长安不关心,但王珪上台,这个人他略有耳闻。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出名,而是他的外孙女,李清照。

王珪个人政绩不算突出,从翰林学士转礼部,后来进了政事堂,最大的历史推动是选立哲宗。

如果没有李长安改变历史,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于皇帝前曰“取圣旨”,曰“领圣旨”,退谓吏则曰“已得旨”,时人称为“三旨相公”。

再过几百年,有一个叫李春芳的,几乎就是他的投胎转世。

苏轼说朝堂上的风头,很快这个人就会拜相,然后站出来主持官学改制,成为王党的旗手。

另外,朝堂上还有另一件跟大家相关的事。

三司使陈升之弹劾苏轼,说他越权典卖开封府东郭民宅,拆而不建,令数百家人飘零离散,贪财虐民。

当然,这事儿有老欧阳修背锅,暂时不了了之。

但苏轼也着急,催促李长安赶紧开发,别一天天的瞎逛了,还有几个月就冬天了。

李长安一挠头,把理由归罪给了沈括。

没方案啊,要是蛮干,那就得赔个底朝天,现在就等着沈院长给建设计划呢。

沈括当然不背这个锅,赶紧说方略已成,都交上去两天了。

“啊,没人通知我啊,明早我就扣秘书的工资!”

一转手,他又把锅给甩了出去。

众人吃吃喝喝,吹牛聊天,好不快活。一直折腾到半夜,小孩子们都困的不行了,大人们才恋恋不舍的散去。

转过天,李长安一早来到办公室,翻找自己的案头。

现在一天汇报的报告十几份,大伙写札子用竖版书写,还是繁体字,看得他脑瓜子嗡嗡直响。

虽然不知道赵顼过的什么日子,但管中窥豹,显然看报告在大宋不是个舒服活儿。

找了半天,终于找着了。

这直接就是一本线装书,墨蓝色封皮,足有七八十页,上面竖着写“新城建造之五年纲要札子”。

怪不得没看着,之前还以为是蔓蒂放错了东西。

方案撰稿人:沈括,孙进,毛毅,郭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