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辉,喊人上来开会。”
几分钟后,梁文辉带着和记几个核心的人员走了进来。
人人脸上都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兴奋。
这次玩得太大,大到他们现在心脏还在砰砰跳。
“山哥,事情都搞定了?”一个管事忍不住问。
陈山走到办公桌后坐下,没有回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扔在桌上。
“看看这个。”
梁文辉拿起文件,打开,只看了一眼,整个人就愣住了。
“成立‘和记教育医疗基金会’?”
他抬起头,看着陈山,满眼都是不解。
“山哥,我们刚刚才把美国佬和苏联佬耍得团团转,现在搞这个,是不是……”
“是不是太不像我们和记的作风了?”陈山替他完了后半句话。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前,拿起那栋代表着未来的和记总部大楼的模型。
他把模型重重地按回沙盘上。
“和记置业,要建全香港最多的房子;和记纺织,要让全香港的女人都有新衣服穿;华商联合银行,要让所有华人商家的钱,都存在我们自己的银行里。”
陈山转过身,看着众人。
“我问你们,做到这些,靠什么?”
几个堂主面面相觑,不敢出声。
“靠人心。”陈山的声音不大,却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那些美国佬,英国佬,他们把香港当成什么?一个临时的码头,一个赚钱的工具。他们什么时候真正关心过住在这里的人?”
“他们不关心,我们来关心。”
陈山指着梁文辉手里的文件。
“基金会,先注资五千万。”
“嘶——”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抽气声。
五千万,这笔钱,足够在港岛最好的地段,再起一栋大厦了。
“山哥,这……”梁文辉觉得自己的喉咙有些干。
“多吗?”陈山反问,“这笔钱,我要让全香港的人都知道,看病,有和记;读书,有和记。”
“我要让九龙城寨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穷鬼,他们的仔女,也能有书读,有病能医。”
他走到梁文辉面前,拿过那份文件。
“文辉,这件事交给你去办。”
“我要全港的报纸,电台,连续一个礼拜,头版头条,都是我们的基金会。我要让‘和记’这两个字,刻进每一个香港人的脑子里。”
梁文辉捧着那份文件,感觉它有千斤重。
“山哥,我明白。”
陈山又看向负责和记置业的另一个手下。
“荃湾的廉租房和工业园,进度太慢了。”
“不计成本,给我加快速度。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房子盖起来,工厂开起来。”
“是,山哥!”
陈山挥了挥手。
“都去办吧。”
众人鱼贯而出,每个人的神情,都从刚才的兴奋,变成了带着凝重。
梁文辉走在最后,他回头看了一眼。
陈山正独自站在巨大的沙盘前,像一个将军,在审视自己的国土。
……
港督府。
麦理浩爵士放下手里的《泰晤士报》,报纸上用一个不的版面,报道了和记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新闻。
他对面的助理,正在汇报最新的情况。
“……阁下,根据6处的消息,和记的动作非常快。他们已经租下了好几个地方,改造成临时的诊所,并且聘请了一批医生和护士。”
“很多市民都在排队登记,尤其是九龙和新界那边,反应非常热烈。”
麦理浩端起红茶,喝了一口。
“陈山这个人,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他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赞许。
“他这是在收买人心,在做我们政府应该做,却没有做好的事情。”
“阁下,我们是否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任由他这样发展下去,港府的威信……”助理有些担忧。
“措施?为什么要采取措施?”麦理浩笑了,“有人愿意花钱帮我们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我高兴还来不及。”
“只要他不碰政治,不碰军事,就让他去做。一个稳定的香港,对大英帝国更有利。”
麦理浩站起身,走到窗边。
“通知下去,嘉奖和记集团的义举,并且,港府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让他明白,我们是支持他的。”
……
和记大厦,顶层。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阿明走了进来。
他将一份刚刚译好的电报,放在陈山的桌上。
“山哥,南美那边来的。”
陈山放下手里的工程图纸,拿起电报。
电报是崩嘴华用加密暗语发来的。
内容很短。
陈山以为是关于施耐德的,但看完,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起来。
电报上,施耐德已经安顿好了,整天在他的新酒庄里摆弄那些铜板和颜料,很安全。
重点是后面一句话。
“近日有贵客到访。此人人傻,钱多,想买点‘新玩具’。”
梁文辉正好拿着一份预算报告进来。
“山哥,基金会诊所的选址和药品采购预算……”
他看到陈山手里的电报,和脸上那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便停住了话头。
陈山将电报递给他。
“文辉,你怎么看?”
梁文辉快速扫了一遍,瞳孔缩了一下。
“中东王子?新玩具?”
他立刻明白了这两个词背后代表的含义。
军火。
而且是连南美那些军火贩子都搞不到的高端货色。
“山哥,崩嘴华的意思是……想让我们牵线?”
“不。”陈山摇了摇头,“他是在问我,这笔生意,我们和记,做不做。”
梁文辉拿着那份电报。
“山哥,崩嘴华这是……想做军火买卖?”
陈山转过身,从梁文辉手里抽回电报,放到桌上。
“不是他想做,是生意送上门了。”
“可这……”梁文辉觉得喉咙发干,“这要是让美国佬或者英国佬闻到味,我们刚刚才从泥潭里爬出来,又要陷进去。”
陈山走到沙盘边,手指轻轻拂过荃湾工业园的模型。“文辉,你觉得我们搞慈善,建工厂,是为了什么?”
“为了和记的将来,为了收拢人心。”梁文辉立刻回答。
“人心多少钱一斤?”陈山拿起那个的工厂模型,“人心要用钱来养。五千万的基金会,听着很多,撒到全香港几百万人头上,连个响都听不到。”
“我们建房子,开工厂,让那些人有工开,有饭吃,他们就会念着和记的好。但这还不够。”
陈山转身,看着梁文辉。“我要的,是让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吃和记的饭,念和记的书,用和记银行的钱。”
“这需要多少钱,你算过吗?”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