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笔书兴衰千秋耀,史录乾坤一卷惊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
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飢然后为之食———“
李易落笔成文,灵韵內生。
周遭文气汹涌如海如火,不光直指苍穹,亦如同雨雾般蔓延,覆盖了小半个集贤书院,更是余波荡漾,朝著更广之处扩张。
文枢之气所过之处,草木皆生辉,砖石皆含灵,空气中瀰漫著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书院中的吏胥、学子们纷纷停下手中事务,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孟老惊讶过后,抚须嘆道:“这文枢之气,似比过去的还要浓郁!”
说罢,他与刘老、欧阳明等人小心凝神,朝李易笔下窥视,见那墨跡甫成,
纸上文字龙飞凤舞,內蕴灵光,游鳞震颤,似要破卷而出,与文枢之气相互呼应!
刘老忍不住道:“笔锋如剑破空,墨痕似龙蛇走。筋骨遒劲,气韵生动!若孤峰耸峙,又如春江浩荡!好字!好字啊!”
都不用先参悟文中之意,只是那一个个字,就令他们大吃一惊,夸讚声方起,满堂气流陡然阴旋如渊,四周墙上,竟有霜纹满眼,凝神看去,竟是顺著李易笔下笔势脉络蔓延!
顿时,正藉助文枢之气参悟的其余眾人,猛然惊醒,目光游走,已是看出端倪。
“李先生的字,竟与这满屋文气相合共鸣,气就字而变,字得气而壮”
他们惊嘆之时,许多人下意识的看向李易所书之文,目光所及,忽觉神魂异动,有种跃跃欲试之感,赫然是突破之意,一时大为惊奇!
尤其是观澜子等人,才是突破了没多长时间,连巩固、稳固都还未寻得时间,对自己当前境界亦无法完全掌握,居然就又有了突破之意!
如此反常的现象,若是寻常的散修之人,联想到李易落笔书写的一幕,大概会理解为受到了恩惠,但观澜子等人的宗门中却有相似记载,令他们更为惊异、
震撼!
“这是吾等窥见了近道之纹!但过去晦冥阁中可不曾出现如此现象,那只能说—.”
他们不约而同的加上那个自光匯聚到李易正在书写的那张宣纸上!
“太极非动静,动静即太极。此中关窍,在於妙契体用。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李易对外物变化已无心理会,抬手挥毫,將本该在几十年后诞生的《原道》
中,与自身观想、学说雏形相契的部摘选出来,杂自身感悟,以探究儒家道统为主轴,结合理、气、心之说,写了下来。
方才他参悟感怀,意识到整个华夏文脉的变化、发展、演变,是有看一条脉络的,受限於各个时代的许多限制、环境、人文、舆论等,提前將许多学说拿出来,对於那些学问造诣高深之人而言,或许能看出其中的珍贵与价值,但普罗大眾、寻常的士林学子,却未必能明白其中的超前部分,反而会滋生误会与排斥。
但在李易看来,真正的学问,不应成为上层菁英装点门面的谈资,而应该是指导寻常百姓、广苍生的方法论,所以他选择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建立认知和习惯。
但写著写著,李易动作稍迟,笔尖悬而未落,见方才写就的“天理循环”四字忽的灵性如光,如活物般扭曲起来,字缝里钻出千百道金丝,顺著笔桿直刺眉心祖窍,四周文枢之气沸腾,连带著外面的书院藏书震颤不休,无数典籍中飞出灵光,匯聚过来。
那藏书之精华在李易心头流过,但並不能知悉其內容,却也让他心有所感,
感到自己的这篇文章,其实有未竟之意。
“不过,天下之事,本不可用尽,亦无从尽善尽美,今日一篇,说到底还是个引子,先开宗明义,讲明道统,留下日后发展的空余,至於其他。”
“说到底,我来此世才多久纵因心中传记之故,几乎日夜不停的勤读,所得学问也不过是千年文脉的冰山一角,即便是加上前世见闻,也不可能一而就。”
“更何况,除了这万千藏书之外,我自万安山中走出,到这洛阳之中,才见了几分天下比之闭门造车也好不到哪去,这时就算藉助前世认知、文枢便利,
强行凝聚完整学说,也不可长久,不如趁著將去北疆的机会,好好的看一眼这天下,再定学稿!不过,今日这篇,也当拼尽心力!尽阐当下心中所持!”
一念至此,他心念通畅,再无疑虑,迟在半空的笔锋重新落下!
“尊以礼法为筋骨,以仁政为血脉!”
这第一步,就是正本清源,用收拢和重振儒家风气的名头,来承载自家学说雏形的萌芽。
前文曾言,自汉末黄幣乱世,歷经魏晋玄风涤盪,又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烟雨迷濛,人心离乱,儒门根基早已被蛀空七分。
至於唐代,佛教空前兴盛,道教也因李唐尊老子为始祖而享有特权,佛寺占田百万顷,道观藏甲三千副,大寺大观不事农耕,啃食社稷、吞纳人口,而帝王將相多有追求炼丹长生者,上上下下,或沉迷佛理,或崇尚超脱。
长安城里,白马驼经的胡僧能得帝王亲迎,终南中炼丹的道士可封紫衣天师,倒是寒窗苦读的儒生,捧著半卷残经在朱雀街头卖字餬口,儒家的入世济民精神早就衰落许久,儒生既是愤慨,又有哀怨。
这也是李易先前立下新学苗头,借復古而言新时,会得老儒追捧、夸讚的缘由。
而在原本的歷史中,几十年后《原道》一文问世之际,佛道洪流正冲刷著大唐基石。
韩愈提笔为刃,直指释老“清净寂灭“之说,指出了佛、道二教盛行导致的诸多问题,而后他將“道“重新锚定在儒家仁义的血脉中,言说,修身者必先正心诚意,济世者当循修齐治平。提出“道”的本质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他引经据典,从《尚书》典謨到《大学》纲目,希冀以千年文脉重新斧正崩塌的礼乐,以儒家伦理重建社会秩序。
先破佛老之“道”,揭露其虚无本质,后立儒家之“道”,从歷史、伦理、
经济多维度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因如此,其思想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要源头。
另一方面,《原道》行文质朴刚健,亦推动了散文从饼儷文风中解放,影响了后世文人。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本身对佛道的批判存在片面性,只说其恶,
而忽视其能。
这非人之过,乃世事之异,因此时代变迁,这一空白,后来由宋儒填补,
其“道统论”被程朱理学继承发展,成为宋明儒学对抗佛学的理论武器。
李易深谱此文关节所在,因此既是摘取,又有杂,抹去了韩愈批佛时的激愤碎屑,將散见於宋之五子语录中的“理气心“熔成液,填补《原道》裂隙。本该在后世经歷启发的宋儒之观点,直接融入其中,这般淬链过的治平大道,既存汉唐风骨,又纳宋明精魄,先为装点,为日后新学的发扬光大奠定根基。
这不是李易强於韩愈,而是李易站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知道后世的发展脉络。
念至此处,他笔锋游走,已是借著韩道为基,开始露自家之声一一“故曰:定华夷不在体肤之血,而在冠裳之制。当使州郡立三碑:一鐫圣言於庠序,令童子皆诵尧舜之书;二刻律令於市门,使商贾尽知周官之法;三树旌表於间里,教妇孺咸慕仁爱之风。”
他借之阐意,行笔之间心底的念头也越发清晰,下笔如有神,那书圣之道的“笔有元灵”,令所书之字皆生灵韵,又彼此联繫,文章渐成,仿佛要真箇活过来,神思內生,又反过来传入李易心中,帮他梳理思绪,完善念头,阐於宣上“更置铜於通衢,纳田夫芻之议;开白虎於朝堂,录儒生经世之策。如此则舆诵成雅乐,民化諫章,虽毡裘辫髮之辈,亦当解刀剑而趋揖让矣!”
到了最后,因他结合了气、理、心、实等各家学说,令那《原道》之言已超脱本相,更涉及到舆论、民智,以及四夷归心与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结语已变!
《原道》的原文本约是一千二百字,经过了李易的增刪修订、融匯各家,全文已达一千五百字。
当他落下最后一笔,整张宣纸突然离案三寸,一千五百字同时进射金光,升腾起来,照得庭院亮如白昼,在空中显化倒影!
整座晦冥阁轰然震颤!
墙角枯死的老梅啪炸响,枝头瞬间绽开满是墨香的黑!
书院四方的六口古井喷出的醴泉突然变黑,一道道墨跡线条从中滋生出来,
隨著文枢之气荡漾出去,勾勒出晦冥阁的轮廓,又朝著整个书院蔓延!
剎那间,这集贤书院像是被临摹进了一幅画中!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