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苦一苦陆钏(24)
不远处。
沈善登望着这一幕,脸上神情不变,心底冷笑连连。
永生永世的美好祝愿
确实是一厢情愿的幼稚想法。
真正该做的是永生永世的封印。
要把鬼子兽性的那一面,彻底封印在“建前”的面具之中。
本子的文化是非常变态的。
他们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问题,而是全社会推崇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
全社会遵从着本音和建前的规则。
本音就是心里话,建前就是表面功夫。
本音和建前,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只有少数门阀世家,可以不戴着建前面具,本音是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场合和身份,随心所欲。
这是中国人理解不了的。本子动漫的核心爽点,就是主角可以不戴面具,随意说教。
只有理解本音建前才能明白本子的奇葩现象。
这是很阴间的文化,如果不会读空气,读不出上位者的本音,那就惨了。
至于本子对于侵略历史的态度,连“建前”都不忏悔,可想而知藏着怎样的“本音”。
只看厕所神社的香火,各地对战犯的供奉,才能看出本子国民的态度。
阴间是没法接受阳光直射的。
沈善登要通过《南京》电影,让中国观众看到本子是什么样的文化,底色是什么。
他要通过这样的叙事,通过这样的影像,让观众深刻认识到,这样的民族必须套上一个永远的枷锁。
让他们永远只能温良,只能谦恭,只能反思,只能停留在面具层面。
但凡敢露出一丝獠牙,就要承受来自各方的雷霆重击。
这方面要学习大漂亮,不要把鬼子当人。
有任何的呲牙,马上打死,只有如此,读空气文化之下,本子才会自然的温良。
时间进入五月。
春光正好。
《南京》剧组像一台抹足了润滑油的精密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高效速度运转着。
沈善登坐镇中枢,并不事事亲为。
只是通过掌握关键部门,调度着整个剧组。
中方演员和幕后人员沉浸在清晰高效流程之中,日方工作人员则读着空气,维持着礼貌氛围,努力配合。
就连陆钏,也充满了干劲,沉浸在对“艺术升华”的追求之中,完成属于他的“艺术创作”。
投资方谭洪抽空来探了一次班,只是粗粗看了半日,就忍不住暗自叹服。
剧组那种井然有序、目标明确的氛围,与他上次来时看到的混乱萎靡判若云泥。
谭洪对沈善登的观感,多了几分真切的敬意。
其他工作人员更是如此。
沈善登再次提高了薪水,更重要的是,没有了茫然无助的无力感。
凡事有人兜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围绕着新的太阳旋转。
秦兰来沈善登房间串门得更勤了。
有时是带着水果零食来感谢沈导对剧组的付出,有时是拿着剧本探讨某个角色。
眼神里的感激,像是开放的兰,露水几乎要溢出来。
陆钏,对这一切看在眼里,但是视而不见。
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盯着监视器,牢牢抓住创作的韵律。
陆钏隐隐有种预感,这部历经磨难的电影,或许真能因沈善登的介入而脱胎换骨,成为他导演生涯真正的巅峰之作。
这点兴奋和期待,让他顾不住憋屈和不甘。
沈善登的房间,高园园也常出现。
畅谈哪家馆子地道,聊到养生汤品的做法。
偶尔,也拿着材料,一块煮煮汤圆。
就在这种奇异而高效的氛围下,剧组进度一日千里。
提前完成了所有预定计划,向着杀青高速迈进。
“厂长,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接到韩三平的电话,沈善登拿着手机,语气轻松道:“这毕竟是陆钏的电影,我就是个帮忙搭把手的。”
“主要还是陆钏在拍。”
韩三平看到了备案申请,发现重要角色变动,过来问问。
“善登啊,我知道你能力强,但也要注意分寸。这种历史题材,艺术性把握不好就容易惹争议,你可别陷太深。”
沈善登坦白道:“厂长,其实没那么复杂。陆导原先的剧本,中方视角和日方视角是撕裂的,情绪和叙事权重不匹配。”
原版电影的视角很贱。
中日双方视角的交替进行,双方的镜头基本各半。
但中方主要人物比较多,登场又谢幕,接力一般,主线断断续续。
只有范伟扮演的唐先生勉强算一个线索人物,他们一家人的命运在一段时间内构成推动影片发展的重要元素。
优书网